亨利•米勒(1891—1980)
美国“垮掉派”代表作家。生于纽约曼哈顿,一岁时随父母搬入布鲁克林,1909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学习,因不满墨守成规的校园生活,两个月后即辍学。年轻时从事过多种职业,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其文风大胆深刻,通过大量的性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揭露,赤裸裸地呈现了腐化、破碎的现代西方世界。1957年入选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
代表作有《北回归线》(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归线》(1939)、《殉色之旅》(1949)、《情殇之网》(1953)和《春梦之结》(1960)等,其中两部“回归线小说”在英语国家长期遭禁,直到1961年《北回归线》才在美国出版。
【我的书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自我拯救的。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其早期作品首先在法国出版,1944年盟军来到巴黎后发现了米勒的作品,遂争相传阅,并偷偷带回英美等国,米勒顿时成为美国最富盛名的“地下”作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书“不足以引起性欲”,《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解禁。
★ 亨利•米勒——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 旅居巴黎的变形生活 遭禁二十多年的自传体启示录
★ 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
★ 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在巴黎的孤独吟唱
★ 荒诞人生观、虚无主义思想、离经叛道、凤凰涅槃的完美文本呈现
★ 入围《时代周刊》“1923——2005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 入列《1001本死前必读之书》
★ 入围美国现代图书馆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 入围《卫报》2009年“1000部大众必读小说”
★ 入围Esquire杂志2011年“75本大众必读之书”
《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描写了米勒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同时通过对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们的内在精神世界,诘问了在这个杂乱无序、肮脏的世界生存的意义。该书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读者,19 61年在美国解禁后更是成为畅销全球的文学名著,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欧美文坛。
————————————————————————————————
一本十分卓越的书……一部相当辉煌的作品……在洞察力的深度上,当然也在实际的创作上,都比《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好得多。
——T. S. 艾略特
大概是一个人可以从中求得快感的唯一一本书。
——埃兹拉•庞德
亨利•米勒的小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成形的人物,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象。
——冯唐
我从来没有读过像亨利•米勒这样的作家。他的身上有惠特曼、老子的影子……
——詹姆斯•弗雷
这个时代或任何时代最出众、最具原创力的作家之一。
——《星期六评论》
使米勒在现代作家中鹤立鸡群的,是他毫不含糊地把审美功用和预言功用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赫伯特•里德
米勒是现代作家中能让读者感动落泪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仅仅是出于他个人的情感压力。
——罗伯特•奈
米勒完全掌控了对人性的解读,他因描写性欲横流、杂乱无章的世界而感到快乐。
——《卫报》
今日之美国文学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义而开始,也以此而告终结。
——劳伦斯•达雷尔
现代写作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塞缪尔•贝克特
我们这个世纪十或二十部伟大的小说之一,其在意识领域的革新足以媲美《太阳照常升起》。
——诺曼•梅勒
读《北回归线》而洞察人类之无助、人生之悲怆者,智者也;不细察个中原委,惺惺作态,混淆艺术与人生,无思考能力、批判能力者,庸人也。
——译者 袁洪庚
最初听说此书,提及者兴奋异常,像描述新大陆一样,奈何中文版断货,买了本英文来看——迅速发现水平不够,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了。只好转投中文电子版。最近重拾英文版,比照之下发现人大版的翻译总体而言趋于求稳,有些意思模糊婉转的地方他也译得很模糊,估计是力求中文看上...
评分北回归线 2012-11-28 08:44:25 我想理解它。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而在现实世界无法达到平衡,那么偶尔的辱骂或者抨击我是可以接受,并愿意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或者读者。 因为独立思考挺难的,但是深入思考则更难。 北回归线看似散漫的写作,其实小说里总是透露出一些...
评分【一】 当我在那里鬼混,我就会看见 一扇门和一些裸白色的大腿 如果我再转过身,是森林和黑森林 大口大口咽食着颓色的心脏 如果我聆听:一句伤感的独白 和一段快要背过气的音乐 如果我仅仅只是好奇,飞机从下水道 驶过,这又会是什么意思 【二】 当她们拼凑着手指小心翼翼...
评分《北回归线》到底有什么好读呢?初看起来尽是一些落魄艺术家和妓女的故事,甚至让人恶心。看完之后,《北回归线》给我的第一感受,竟然和我看后现代艺术的反应是一样的:这丫也能火?这丫也是艺术???我们下意识的去抵触这种对于丑陋的描写,因为它和我们心中固有的某种东西...
评分亨利米勒是那种登得上大雅之堂的下流痞子,一个个人生活放荡多彩、文学风格又在文坛独树一帜的怪咖。在文学年代上处于一战后“迷惘的一代”,但较于正统地位的作家,他没有海明威硬汉派的责任和忧患,也没有菲茨杰拉德那种精致奢华下愁思,亨利米勒完全是野路子,裸衣上阵...
基本上没有什么连贯的情节,废话也很多,偶尔能发现一些有思想的句子,不多,但是鞭辟入里。语言很好,可以和《瓦尔登湖》媲美
评分#掉粉时刻#冯唐的序有种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赶脚
评分阅读过程中不断想起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在异乡漂泊的落寞则在《万有引力之虹》里也能找到投影。正如鲁尔福之于马尔克斯,米勒则通过混沌的超现实写作风格,启发了包括品钦在内的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万有引力之虹》仿佛是取材自《北回归线》的一次填充扩展,就像《佩德罗·巴拉莫》孕育了《百年孤独》。故事内容与叙述对象基本都萦绕在北半球,也算是牵强的巧合吧。作品里充满了对热寂末世论的绝望,具体表现为无处不在的性宣泄、性交易、性疾病。而对故乡美国的深深缅怀,则将其直接化身为神圣端庄的妻子,但却有再难相见的痛楚。随处可见激烈乃至扭曲的超现实描述,这或许又与米勒喜爱绘画有关,作品里不乏超现实画作般的经典桥段,投射在读者的脑海里。罪恶、混沌、绝望,这本书与《万有引力之虹》如此相像,以致迟迟难以下笔。
评分绝作。哪个人若是妄图复制一言半句,都是不可能的事。独特的行文方式只属于这个叫亨利·米勒的家伙。过了三分之一我才开始捉摸透这种行文方式,然后力量开始爆发开来,意象就像轰炸机机一样向着大脑作象源源不断地轰炸,整个看完就像病了一场。而且米勒写起小说来的旺盛精力跟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是有得一拼,让人惊咋又畏惧。
评分居然砍了这么多树来出版这种垃圾,作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