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作傢。齣生於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的布拉格的一個商人傢庭,猶太血統。始終接受德意誌文化教育,用德語寫作。1906年取得法學博士學位。1908年就職於一傢工傷事故保險公司,直至1922年病退。1917年罹患肺結核,最終死於喉結核。一生堅持業餘寫作。生前齣版過四部短篇小說集,1912年問世的短篇小說《判決》是他的成名作,除《判決》外,《變形記》、《司爐》、《在流放地》、《鄉村醫生》以及《飢餓藝術傢》均為他本人認可的短篇代錶作。還留下三部長篇小說遺稿,即《失蹤者》、《訴訟》和《城堡》。此外還寫有大量書信、日記和隨筆,亦具有很高的文學和思想價值。一生中有過多次戀愛,並曾數次與人訂婚,但終身未娶。 晚年曾有毀稿之念。死後多虧其摯友馬剋斯·勃羅德一一整理並齣版瞭他的遺稿乃至全集。20世紀40年代起受到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傢兼作傢薩特、加繆等的高度贊賞,此後引起世界的巨大反響,有“現代文學之父”的美譽。
《失蹤者》在早期齣版時的名字是《美國》。小說的主人公卡爾?羅斯曼齣生於布拉格一個富有人傢,為人善良。他十六歲時被一個中年女僕引誘,與她生瞭孩子,被父親逐齣傢門,隻身流浪去美國。在美國,羅斯曼一次次陷入窘境,最終淪為無業遊民的奴僕。小說到此中止,按原書設計,羅斯曼最終得以逃脫,在一傢劇院找到瞭工作。此書通過羅斯曼的遭遇,描寫瞭工業社會中人的無助與卑微。
背井离乡的孩子有两个喜剧性结局,一是浪子回头,二是白手起家,创建自己的基业。前者是圣经里的经典寓言,后者则是许多人所心驰神往的American Dream。在叙述美国早期移民的好莱坞电影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经典镜头:男女主人公相互依偎在简陋的木屋前,伴随着大气磅礴的...
評分有时候人们会专门和比自己差(自认为)的人交朋友,只是为了找优越感、主角感、安心感。 我更年轻时也偶尔这么做。 最近发现我被这样对待了,哭笑不得。 不过我不打算拆穿,毕竟不是琼瑶系女主不会因此受到伤害能让多一个人幸福也没什么不好,为自己的圣母鼓掌/凄凉笑/, 下一...
3.5星。卡夫卡最早的長篇,看得齣和後來的《審判》《城堡》有不小的差距,按外國文學史的說法,屬於接近“現實主義”而非“現代主義”特徵的作品。這部未完成的作品以美國為背景,寫一個因犯瞭道德錯誤而被父母“發配”到大洋彼岸的歐洲少年卡爾的奇遇記。故事的情節演進已經初具荒誕雛形,但還不大突齣。相對於後來的K,卡爾至少有明確的姓名,也不是一個陷入荒誕境地的主人公,他隻是一直被驅趕,一直在漂泊,倒是很有流浪漢的特點。
评分2015年第62本:未竟之作,依然是卡夫卡式迷失的、被放逐的主人公,他被紛繁的異國人與事裹挾,他被種種偶然卻也似乎是必然的命運帶嚮一個又一個未知。沒有身份、沒有歸宿、沒有未來,是卡夫卡小說裏永恒的人生睏境。那些戛然而止、支離破碎的斷簡殘篇,就像生活本身一樣,無法帶來想要的結局與答案。卡夫卡畢竟我捨不得隻打三星。
评分3.5星。卡夫卡最早的長篇,看得齣和後來的《審判》《城堡》有不小的差距,按外國文學史的說法,屬於接近“現實主義”而非“現代主義”特徵的作品。這部未完成的作品以美國為背景,寫一個因犯瞭道德錯誤而被父母“發配”到大洋彼岸的歐洲少年卡爾的奇遇記。故事的情節演進已經初具荒誕雛形,但還不大突齣。相對於後來的K,卡爾至少有明確的姓名,也不是一個陷入荒誕境地的主人公,他隻是一直被驅趕,一直在漂泊,倒是很有流浪漢的特點。
评分通行本都譯為《美國》,翻譯得頗為流暢~~ 但是很奇怪,感覺失去瞭卡夫卡的感覺,比其他兩本好讀許多,也單薄瞭許多。是不是可以另名為《卡爾·羅斯曼的苦難曆程》? 更奇怪的是,卡夫卡怎麼想到讓故事發生在美國的?美國作為何種象徵為他所垂青呢?
评分距離第一次讀它,已經十三年瞭,感覺還是那麼棒。(當然這個譯本我肯定是不推薦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