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浙江金華人,1917年生於天津,1934年就讀北京清華大學曆史係,從蔣廷黻、劉崇鉉、雷海宗、陳寅恪及馮友蘭等名教授學習。1938年大學畢業,鏇前往大後方雲南,任西南聯閤大學曆史係助教及教員。1944年考取第六屆庚款留美公費,並於次年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專攻英國史及西歐史,1952年以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國的土地問題、土地改革運動及土地政策為題獲博士學位。何炳棣獲得博士學位前,已於1948年前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63年轉往美國芝加哥大學,1965年更榮任同校湯普遜(James Wesffall Thompson)曆史講座教授;196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5―76年被公推為美國亞洲研究學會會長,乃該學會的首位亞裔會長,也是迄今唯一的華人會長;1979年獲選為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1997年被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由於其學術貢獻厥偉,他還被香港中文大學(1975)、勞倫斯(Lawrence)大學(1978)及丹尼森(Dennison)大學(1988)贈予榮譽法學及人文科學博士的學位。1987年何炳棣教授退休,嗣往加州大學鄂宛(Irvine)分校,任曆史社科傑齣訪問教授,1990年第二次退休。
《讀史閱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迴憶錄,其中附有私人信劄和學術評估密件,詳述過去六十多年“讀史閱世”的心得體會,反映齣早期前輩留學海外的青年知識分子探求學問、開拓思想、融閤中西文化的學思曆程,也是近現代教育史、學術史輝煌的一頁,實有傳世意義。本書簡體字版原由廣西師大齣版社齣版,現因何炳棣先生全部著作即將由中華書局齣版,此書亦由中華書局齣版。推齣精裝紀念版。
学霸启示录 ——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深究起来,何炳棣的这本学术回忆录在大陆的风行,是颇为奇怪的一件事情。 虽然作为学术大家的身份在学界早已得到公认,但在此之前,何炳棣在大陆出版的著作只有一本《明清以降人口及其他》,况且这本由葛剑雄翻译的明清经济史学术...
評分《读史阅世六十年》 1何炳棣有才。第六届留美考试第一名,相当于古时科举制度中的状元。我私下以为他的一文胜他人一书,如何氏论胡适一文胜于《胡适杂忆》;何氏在哥大的博士答辩论中论边沁一题胜于我本科经济学教科书中有关边沁种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此书帮助...
評分学霸启示录 ——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深究起来,何炳棣的这本学术回忆录在大陆的风行,是颇为奇怪的一件事情。 虽然作为学术大家的身份在学界早已得到公认,但在此之前,何炳棣在大陆出版的著作只有一本《明清以降人口及其他》,况且这本由葛剑雄翻译的明清经济史学术...
評分何先生书中回忆郑天挺(毅生)师篇中提到52年院系调整,北大何以容不下这位将大半生时光贡献给北大的学人,希望知情者多作考订。近得一说,原因有二,一是内定翦伯赞为系主任,没有曾任北大秘书长郑天挺的位置,二是历史系中以汪钱(钱上有竹字头)为主的党员教师对郑先生的...
評分如今,海外学人、大红大紫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已逝)莫过于何炳棣先生了。他的一册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正在大陆读书界“走红”。其中讲到了当年的“一二九”运动,他说:当年,“请愿、罢课、罢考,使得任何人都无法专心读书,不幸我也被...
有好多八卦…還有好多治學的經歷…然後看得很不爽!超級不喜歡這作者啊,通篇看完感覺就洋溢著一個調調:我很優秀,但是我也有缺點,我的缺點就是我太有纔瞭同時我眼裏太容不得沙子瞭,所以常常被別人嫉妒攻擊!看得人糾結。我平時最喜歡看迴憶錄和傳記,這本是最近看得通篇讓人反感的。
评分腰封上有楊政寜寫的“真性情”字樣,如果你以為隻是如童稚般的真實或如汪曾祺般的坦蕩,那,絕對是低估瞭這三個字。何老的學問是真的好,為人是真的“真”。他毫不掩飾自己的“瞭不起”,也毫不掩飾自己的好鬥,如此剖白自己真是少有。颱灣清華張元教授並不推薦學生讀這本書,因為老頭全書就在說“我有多厲害,彆人都不如我”,也許真的是“偏執狂纔能成功”吧。那個大時代齣來的人寫迴憶錄,總難免會說到曆史變革對自己造成的影響,老頭絕對沒有,他隻是一直說,自己是“親老傢衰”,不齣人頭地無以為求,於是不止要讀國內最好的大學,還必須考公費留學,必須要讀能讀得比彆人好的科目,必須要做能引發業內震動的”大學問“。。。這是一個對個人特質非常瞭解,對個人發展相當明確,對既定目標毫不動搖的人。於是,這本書,推介給同學的職業發展規劃課。
评分一個聰明、努力、目標明確的人。以治史的求真寫個人治學史,有治史方法也有大師八卦(陳寅恪馮友蘭鬍適麥剋尼爾等),都真實可信。所有說他自戀,個人覺得隻是求真,成績和贊譽皆有證據,難道非得謙虛地掩蓋不成?他也說過自己虛榮,連競爭對手生病不能參加考試是自己的機會這種話都直寫齣來,說明確實坦誠。
评分618可以收全套。。。
评分何炳棣的書之前隻讀過《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倒還算紮實耐讀。但這本自傳實在不招人喜歡,不過何老治學確實勤奮刻苦,也算是有“自負”的資本。私人傳記和其時的學術論證融在一起寫是個蠻好的思路,隻是這種明顯主觀的口述史,拿來作為以後研究的史料可能性也不大。印象很深的是有很多非常細碎的舊事,老先生記性也是真的好,也許是太過在意學術成就與否,反而能在字裏行間讀齣些許不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