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梦麟,原名梦熊,字兆贤,别号孟邻,浙江省余姚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1886年(光绪十二年)生,幼年在私塾读书,12岁进入绍兴中西学堂,开始学习外语和科学知识。后在家乡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1908年8月赴美留学。次年2月入加州大学,先习农学,后转学教育,1912年于加州大学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7岁3月,蒋梦麟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即回国。1919年初,蒋梦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自1919年至1945年,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20余年。1964年病逝于台北。
自1919年至1945年,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20余年。在蔡元培任校长期间,他长期担任总务长,三度代理校长,1930年冬正式担任北大校长。先后主持校政17年,是北大历届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学识渊博,精明干练,在那黑暗而动荡的漫长岁月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办学,为北京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文库·综合·普及类:西潮与新潮》由作者蒋梦麟的两部著作《西潮》《新潮》组成,兼含附录。《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间的中国历史,主要讲述外来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故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但因作者病逝而未能深入展开论述。《中国文库·综合·普及类:西潮与新潮》由人民出版社2012年最新出版社。
蒋梦麟,是个因为最后的政治选择而几乎被大陆人遗忘了的教育家;提到那个年代的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蔡;至于蒋,甚至在他为之呕心沥血17年之久的学校的校史中,也不过是一个“典型的国民党新官僚”。但是在这本记录了那个年代中国社会文化演进历史的回忆录...
评分磨磨蹭蹭地看完了蒋梦麟的《西潮.新潮》。主要是看《西潮》。不只一个人对我说,那是一本好书,序言这么说的,书评这么说的,周围的朋友也这么说的。 向来比较喜欢回忆录,尤其是有一定境界的人的回忆录。其实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件倒是其次的,我最想看的,是那个人对他...
评分去岁为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川人流沙河在成都草堂读书会“纪念抗战胜利一甲子”讨论会上有一个演讲,当时广为传布。演讲的内容主要有二,一个是讲“百分之九十九的壮丁都是自愿去的”,一个是讲“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两者都用演讲者的亲身经历带出,很有感染力。 近...
评分这本书借了还,再借,前后两个月才看完。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实在是太枯燥了。第二遍我才认真看完整了此书。第三遍认真地翻阅了一下重点关注的内容。 作者提到背古书倒也有背古书的好处。一个人到了成年时,常常可以从背的古书里找到立身处世的指南针。在一个安定的社...
评分说实话,《西潮与新潮》这本书有浓厚随笔性,内容大多是个人经历,且也只是大致描述。相比同类书目,整体而言,《我这一生》《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参考价值要比这边好得多。部分内容有参考价值。
评分人生匆匆数十年,究竟为了什么呢? 功人与功狗
评分基本上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从鸦片战争到珍珠港事件,国运的流转变迁,中国一步步从西方的侵略和思想解放中觉醒。平淡流畅的文字叙述了蒋梦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颠沛的一生的所见所闻。
评分很容易读的一本书。印象较深的是作者小时候在江浙乡间儒家文化浓厚的公序良俗,对中山先生实业救国思想的阐述,军阀割据时期学运频繁和蔡元培先生对学运的认识,对北京和沿海几座城市的描写,对大学内迁的回忆与《巨流河》相关部分呼应。还有国军抗日。和《巨流河》一样,大陆部分写的气势恢弘,对各地民风民俗的描写很好的保留了战前中国的模样,但是一旦写到台湾部分,格局就小了。可见生活地域对人思维的影响。作者还有一篇对中西文化对比的文章,很出色。准备继续读关于上世纪上半期的回忆录,对于如此复杂的历史时期,从各种视角去体会是很有意思的。
评分一部不一样的近代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