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出生、成长于香港,任职记者(人物专访)、电视编剧、电影编剧及舞剧策划。其中电影作品有:《父子情》、《胭脂扣》、《霸王别姬》、《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秦俑》、《川岛芳子》、《诱僧》、《青蛇》等。虽屡获国际奖项,却如已泼出水去的水,只希望最好的作品仍未写就。专栏及小说在海内外多家报刊登载,并结集出版五十多本。多国译本已印行。作者认为人生所追求不外“自由”与“快乐”,作风低调,活的逍遥。
《烟花三月》描述一位曾在日军侵华期间(1931-1945)被骗去湖北鄂城当慰安妇的中国妇女袁竹林,一心寻找三十多年前因冤案被下放东北边境劳改营而分离的老伴廖奎的故事。李碧华在书中记录了全部过程:从李碧华被袁竹林感动、愿意帮她完成寻人的心愿,到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与管道,帮现居武汉的袁婆婆找到已迁移至山东省的廖奎。找到廖奎时他已经双腿残疾,李碧华最后也陪伴袁婆婆走这趟间隔广漠时空的寻人路途。
小说家放弃了瑰丽的文字,追踪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书中最珍贵的是作者与主角互动及情感介入,其意义超越单一的历史事实,袁竹林的故事其实是日军侵华其间二十万中国慰安妇的缩影。每一场战争,都有女性被当成代罪羔羊,这是人类的耻辱。
这篇是她的作品中为数不多的长篇纪实,开始只是被名字和里面武汉的照片吸引,结果被里面记录的故事完完全全的震撼了,情节曲折好似电视剧,但这确实是此地有其事有其人,比楚天金报的情感专栏故事还真要真。 要说这故事也就是两个不可能相恋的人相恋了,后苦于现实被迫分开,...
评分写于2010年4月19日(那些年的渣渣观后感) 一个慰安妇的烟花血泪史,但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二十万慰安妇的一世伤痕,然而,“伤痕”这个词,显得太不痛不痒了。 看着图片中一个个年迈的老婆婆,心中的五味杂陈,真的说不出,道不明,连生气都没了力气,能怎样呢,过去的,...
评分以下是2006年写的一篇日志。权当评论了吧。尽管现在的感觉也有了些微的变化。 周末,醒来. 已是时近中午.隔着厚重的窗帘.外面的阳光时隐时现. 真的很冷.冷的人分不清梦的疆界到底在哪里划分清楚. 看李碧华的<烟花三月>. 不是冷咧剔...
评分比起课本里空洞的课文,这样的文字更加触目惊心。 与其看些情爱青春小说那种无病呻吟的东西,不如花些时间了解自己国家真实的历史。 与其叫嚣消灭日本之类,不如对弱者施以人性的同情。
评分以下是2006年写的一篇日志。权当评论了吧。尽管现在的感觉也有了些微的变化。 周末,醒来. 已是时近中午.隔着厚重的窗帘.外面的阳光时隐时现. 真的很冷.冷的人分不清梦的疆界到底在哪里划分清楚. 看李碧华的<烟花三月>. 不是冷咧剔...
对那张把安全套挂起来晾成一排的照片印象很深。第一次看到作者的真心
评分不敢多想,怕心里痛
评分李碧华总能把人物描写的那么刚韧又悲凉。袁竹林和廖奎的爱情,残酷的慰安妇历史,日本军人的自白信,和令人气愤的现实。当年亲身经历战争的老人们一个个离去,只怕事实要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比起书本,也许影像资料能更好的记录吧。
评分这是我读得很痛苦的一部书,作为一个中国人,以前伤痛的历史不得不以面对,所以不能罚下这部书,可也越赌越痛苦,精神上受折磨
评分记录。那些苦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