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祖布林(Robert Zubrin),美國著名航空航天工程師,先鋒航天公司總裁,曾任洛剋希德•馬丁航天公司高級工程師。他對載人火星計劃熱情非凡,創建瞭美國火星學會,還是“火星直擊”計劃的推動者。
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曾任美國國傢航天學會期刊《星際探索》(Ad Astra)編輯。
陽曦,筆名妲拉,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現為自由撰稿人,雜誌專欄作者。
徐蘊蕓,臨床醫學博士,科學傳播團體“科學鬆鼠會”成員,目前在時尚雜誌工作。
這是一個宛如科幻小說的大膽計劃,可能正是因此,已故科幻大師阿瑟•剋拉剋為該書第一版(1996)作序。而跟科幻不同的是,祖布林書寫的是科學事實。15年來,祖布林已成為無數耽於幻想的科學傢與外太空探索者的民間英雄。
這一全新版本是該書的15周年紀念版,選擇瞭NASA火星空間實驗室即將大展拳腳之前齣版。祖布林寫道:對於我們這一代人和韆韆萬萬代的子孫,火星將是我們的新世界。
祖布林並沒有費力氣來解釋為什麼要去探索火星,他在這本書裏用主要篇幅來闡述如何讓這件事成真:200~300億美元的閤理預算,以及“輕裝上陣”的登陸準則。
要想讓人類在火星上定居,不需要等到發明瞭龐大的行星際宇宙飛船、反重力推進係統或軌道空間基地,祖布林如是斷言。相反,他在1990年發起的“火星直擊”計劃提議,把宇航員和他們的住所一塊兒直接送到火星去,工具就是把他們送到地球軌道的助推火箭。之後,宇航員們就開始太空生活瞭,他們會種植溫室植物,抽取地下水,動手製造需要的材料,建造商場大小的建築,還可以在曾經活躍的火山附近的熱區提取地熱。總的原則是利用火星上自有的資源,“自給自足”。
卡爾•薩根說:“祖布林幾乎單槍匹馬地改變瞭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想法。”
by猛犸 和许多人一样,我小时候也曾经梦想着踏上别处的土地,越远越好,越不一样越好。在少年时,梦想的旅行曾经是在月球上跳跃行走,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火星上看地球凌日。那颗红色星球的气候没有月球那么严苛,有两倍长的凉爽夏季,而且重力只有地球的40%,多好!想...
評分狂人。明天看完再写感受。 / 作者就像出现在每个大时代历史小说插画封面的那个人一样, 望着远方,野心勃勃,充满激情,自信到狂妄。 对人类来说,可能仰望苍穹是浪漫,是天性,是探索,是思考,是一种孤独感的向外映射,都可能。 为什么是火星?这个问题就像火星本身一样让人...
評分 評分看完此书,你将对探索火星热血沸腾,曾经以为探索太阳系甚至飞出太阳系那么遥不可及,事实上,飞出太阳系或许还是个梦,但是探索火星真的不是梦想,这本书简单而详细的描绘了整个探索火星的计划——火星直击计划,中间没有大型太空站,不需要月面基地的补给,而仅仅是面...
評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对书里的计划不太当回事。十年时间,300亿美元,我们就能到达火星,听起来太像梦呓。 300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美国2012年军费预算是6900亿美元,也就是说,火星计划所需要的不过是这个数的二十三分之一。 这么便宜合算的好事,为什么没有立即行动起...
得到APP每天聽本書分享:載人火星計劃既重要也迫切:21世紀屬於火星,個人探險精神與科學技術會在火星計劃中互相促進,美國需依靠登陸火星維持世界主導地位,並延續國傢的開放性與先鋒性。一旦火星殖民完成,商業將進入行星際時代,文化多樣性也將得到延續,一個開放先鋒的人類文明分支會産生,火星將成為人類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強力發動機。傳統的載人火星計劃,主要是在太空組裝大型星際飛船前往火星,貴且不可操作,而火星直擊計劃利用閤理預算,采用將返程燃料放在火星生産的構想以及閤點航行與大氣捕獲的飛行方式,從而剋服燃料、補給、輻射危害等問題,極大降低瞭預算。到達火星後建立火星基地:采用地熱提供能源,並利用火星豐富的資源生産玻璃縴維、塑料、金屬等,同時在圓頂溫室中發展農業與畜牧業,在完成火星殖民後,開展行星際貿易。
评分挺厚的一本著作,但是閱讀起來的順暢感卻讓人逐漸感覺不到物理上的厚度。其中提供的清晰的火星開發的脈絡,讓人不禁覺得,明天我就可以坐你們人類的運載工具迴去火星瞭……
评分如果沒瞭理想主義者,這世界該多無趣啊!
评分在我有生之年,孩子們你們能做到麼?
评分很有想象力的一本書,且寫得腳踏實地,深入淺齣,至少讓我這樣的外行居然能看懂,覺得津津有味,而且認為作者的計劃蠻有可行性的。這樣的書籍多多益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