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 言
导 论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亚细亚思想
方式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亚细亚思想方式的典型表现
第三节 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阶段
第四节 儒家学术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一编 儒学的兴起
第一章 中国儒学的起源
第一节 儒学起源的几种理论
第二节“三代”社会的发展与礼乐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 儒学的先驱:周公姬旦
第四节 学术下移与私学兴起对儒学的催生作用
第二章 孔子:中国儒学的奠基人
第一节 孔子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演变过程
第三节 孔子的儒学体系
第四节 儒家基本典籍的形成
第五节 孔子的历史地位与思想影响
第三章 孔门弟子的思想建树
第一节 孔门弟子的群体分析
第二节“儒分为八”及其思想特点
第三节 孔门弟子在儒学兴起中的作用
第四章 孟子对儒家学术的发展
第一节 孟子的生平与时代
第二节 孟子的儒学体系
第三节 孟子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五章 儒墨显学的对立与百家争鸣
第一节 墨、道、法各家对儒学的批评
第二节 儒学在百家争鸣中传播
第三节 战国后期学术思想发展的趋势
第六章 荀子对儒学的发展与改造
第一节 荀子的生平与游学
第二节 荀子的儒学体系及其新特点
第三节 荀孟思想的对立与统一
第四节 荀子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七章《易传》中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易传》的形成
第二节《易传》中儒学思想的特点
第二编 儒学的独尊
第八章 秦统一后儒学的厄运
第一节 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到“焚书坑儒
第二节 禁儒运动的社会后果
第九章 汉初儒学的复起
第一节 汉初社会与黄老之治
第二节 陆贾的儒学思想
第三节 贾谊的儒学思想
第四节 叔孙通、公孙弘的儒术
第五节 汉初儒学遗经的传授
第十章 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学化
第一节 封建大一统与独尊儒术
第二节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第三节 董仲舒对儒学的神学化
第十一章 刘向、刘歆、扬雄对儒学的贡献
第一节 中国儒家文化的功臣――刘向
第二节 汉代古文经学的创建者刘歆
第三节 扬雄及其儒学思想
第十二章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概述
第一节 今文经的来源与传承
第二节 古文经的来源与传承
第三节 汉代经学内部的斗争
第十三章 几部儒家经典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周礼》
第二节《仪礼》
第三节 《礼记》与《大戴札记》
第四节《大学》《中庸》《孝经》
第五节《春秋》三传
第十四章 东汉儒家神学危机
第一节 谶纬迷信的流行
第二节《白虎通》的神学思想
第三节 桓谭对神学的抨击
第四节 王充对神学的批判
第十五章 东汉儒学信仰危机
第一节 东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与党锢之祸
第二节 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
第三节 信仰危机预示着儒学的变异
第十六章 东汉经学的衰落
第一节 东汉初期经学的主要斗争
第二节 郑学出而汉学衰
第三节 王学出而郑学衰
第三编 儒学的变异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和学术思想的变异
第一节 政治上的动荡与分裂
第二节 文化的变异与发展
第十八章 玄学的兴起与衰落
第一节 何晏、王弼及其对玄学的理论贡献
第二节 阮籍、嵇康及其“儒道一体”的思想
第三节 向秀、郭象及其儒道统一论
第四节 以儒学见称的傅玄、裴�
第五节 王坦之、范宁及其对玄学的批判
第十九章 儒学的排佛斗争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与兴起
第二节 儒者排佛论(一)
第三节 儒者排佛论(二)
第二十章 经学从纷争、分立到统
第一节 魏晋经学的纷争
第二节 南北朝经学的分立
第三节 隋唐经学的统一
第二十一章 隋唐佛学的盛行与儒学变革的探索
第一节 隋唐社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新趋向
第二节 佛学的中国化历程
第三节 儒学在排佛融佛中探索改革
第二十二章 王通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王通其人其书
第二节 王通的思想体系
第三节 王通在儒学变革中的历史作用
第二十三章 韩愈、李翱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韩愈、李翱的生平
第二节 韩愈的反佛学与道统论
第三节 李翱的取佛与儒学复性论
第四节 韩愈、李翱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十四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生平
第二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
第三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融佛观念
第四节 柳宗元、刘禹锡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十五章 林慎思、张弧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续孟子》和《伸蒙子》的儒学思想
第二节《素履子》的儒学特色
第二十六章 皮日休、柳开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皮日休及其儒学思想
第二节 柳开及其儒学主张
第三节 皮、柳的道统新说
第四编 儒学的复兴
第二十七章 宋元明理学概说
第一节 理学产生的社会条件与思想源渊
第二节 理学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理学发展的基本阶段与主要派别
第四节 理学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十八章 理学的发端与开创
第一节“上承洙泗,下启闽洛”的孙复、石介、胡瑗
第二节 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张载
第三节 濂学、关学在理学形成中的过渡性质
第二十九章 理学的形成与确立
第一节 程颢、程颐的生平
第二节 二程的理学体系
第三节 二程哲学的不同风格和志趣
第三十章 二程后学的思想及对洛学的传播
第一节 杨时、罗从彦的学术思想
第二节 谢良佐、胡安国对洛学的继承和传播
第三节 以“严守师说,笃于践行”著称的尹�
第四节 游酢、马伸对洛学的传承
第三十一章 理学的象数系统
第一节 理学与易学、象数学的关系
第二节 邵雍的象数学
第三节 司马光的《潜虚》
第四节 朱震的《汉上易传》
第五节 蔡沈的《洪范皇极》
第六节 张行成的《易通变》
第三十二章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第一节 朱熹的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 朱熹理学思想的发展经过
第三节 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完成
第四节 朱熹在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十三章 闽学的反对派与批判者
第一节 庆元伪学之禁
第二节 实学派的抨击
第三节 杨万里对朱熹易学的批判
第四节 陆九渊的非议
第三十四章 心学的创立与初期发展
第一节 陆九渊的生平与思想源渊
第二节 陆九渊的心学要旨
第三节 陆门后学的初期发展
第三十五章 闽学的传播者与捍卫者
第一节 庆元学禁解除后理学地位的恢复
第二节 蔡元定、黄�的生平与思想
第三节 辅广、陈埴及其思想要旨
第四节 陈淳及其对理学的贡献
第五节 真德秀、魏了翁对朱学的捍卫和发展
第六节 何基、王柏对朱学的传播
第三十六章 理学争论中的兼综者
第一节 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家张�及其思想
第二节 吕祖谦及其具有鲜明折衷调和色彩的理学思想
第三节 王应麟及其思想主张
第四节 不墨守陈规的儒者――黄震
第三十七章 宋儒的新经学与义理之学
第一节 新经学的兴起及其原因
第二节 新经学的代表人物及其经说
第三节 新经学与义理之学
第三十八章 元代理学
第一节 元初理学在北方的传播及理学列为官学
第二节 元代程朱学派
第三节 元代心学派
第四节 元代朱陆折衷派
第五节 元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三十九章 明代理学的独尊
第一节 明代学术与理学独尊
第二节 明代开国时期的理学家――宋濂、刘基
第三节 明初理学之冠――方孝孺、曹端
第四节 解缙、胡广及其对理学的贡献
第五节 明初朱学大宗―――薛�、吴与弼
第六节 章懋、蔡清及其儒学思想
第七节 胡居仁、吕�及其对程朱理学的笃守
第四十章 王守仁心学的兴起
第一节 陈献章、湛若水及心学的复起
第二节 王守仁生平与思想渊源
第三节 王守仁的心学体系
第四节 王守仁学说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十一章 王学的传播与演变
第一节 王学传承综述
第二节 王门正传邹守益、欧阳德
第三节 恪守王门正统的钱德洪、王畿
第四节 以“归寂”之说而著称的罗洪先、唐顺之
第五节 南中王学传人――黄省曾、周冲
第六节 楚中王门学派的杰出代表――耿定向、蒋信
第七节 穆孔晖、孟秋及其对王学的传播
第八节 薛侃、方献夫及其对王学思想的传播
第九节 刘宗周及其对王学的梳理、总结
第十节 王学演变的特点
第四十二章 理学的修正及对心学的批判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理学与心学的对立
第二节 黄绾、张元忭及其对王学的修正
第三节 顾宪成、高攀龙及其倡导的务实之学
第四节 陈建、黄道周及其对王学流弊的批判
第四十三章 早期启蒙思想的孕育
第一节 改良与批判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罗钦顺及其以理气为中心的自然观
第三节 市民派思想家王艮及其对理学、心学的批判
第四节 不为名教羁勒的何心隐、罗汝芳
第五节 以“异端”自居的李势
第六节 明末一代哲学宗师―――王廷相
第七节 吕坤及其反理学思想
第八节 方以智及其批判思想
第九节 早期启蒙思想孕育的历史作用
第五编 传统儒学的总结与趋于终结
第四十四章 清代儒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 清代儒学的发生和形成
第二节 清代儒学的学术特点
第四十五章 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一)
第一节 清代学术的开山祖师――顾炎武
第二节 清代“浙东学派”的开创者、史学宗师――黄宗羲
第三节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王夫之
第四十六章 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二)
第一节 朱之瑜与其倡导的“实用”“实理”“实功”“实行”思想
第二节 清代开启子学研究之风气者――傅山
第三节 穷治乱之源、正世道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吕留良
第四节 陈确及“绝无依傍,坚能自信”的启蒙思想
第四十七章 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三)
第一节 唐甄及其抑君富民、尽性事功思想
第二节“倡实学、重践履”的社会启蒙思想家―――颜元
第三节 重考据、明义理的启蒙思想家――戴震
第四节 一生追求“更法”的龚自珍
第四十八章 折衷于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儒者
第一节 兼采朱王之旨,力倡明体达用的孙奇逢
第二节 李�及其明体适用的学术思想
第三节 敦守礼法、施行实政的陆世仪
第四节 清初尊朱黜王思想的重要代表陆陇其
第五节 折衷会通朱陆之学的李光地
第四十九章 清代经学的盛行
第一节 清代经学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 清代古文经学的发展
第三节 清代今文经学的再起
第四节 汉学与宋学之争的实质及影响
第五十章 儒学在近代中国的嬗变及其历史归宿
第一节 经世致用学风的新转向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