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狂欢》这本书写于1997年,互联网在中国落地不久,国人刚刚开始接触网络,作者作为网络时代的先行者,对互联网的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对传统媒体作了批判鞭辟入里的批判。网络化个人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一场媒介革命的到来,传统媒介如电视提供给大众的是同质...
评分虽然此书写于上世纪末,不过仍然不显得过时,反而更加能够体会作者的用心,与现实的印照,让人不由得佩服作者锐利的目光。
评分 评分《孤独的狂欢》说的是媒介的文化,是独立的个人在电脑时代的“狂欢”,然而最让我受到触动的却是书中关于“交往”的讨论。人与电脑的“交往”,之所以同人与“电视”的交往不同,正是因为人与电脑是在“沟通”,而绝非单方向的“传播”,也是因为人既可以和电脑闲聊扯淡,也可...
评分IT科普,其实是哲学。互联网改变人类。
评分这本书牛叉在它是97年写的,而以后的互联网实践者,确实在反反复复寻寻觅觅中制造了数字化生活奇迹。话说回来,现在看还是嫌过时,当时各种憧憬的哲学化,读起来也嫌太行而上,降低思维乐趣
评分孤独的狂欢有两个意思:一是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二是人们在网络时代会从孤独到狂欢再到孤独如此循环。这本书生动分析了网络的文化特征,可以看作是《理解媒介》和《数字化生存》的解读,博学的吴伯凡先生有着哲学教育背景让文本充满了深意,这本上世纪末的书仍值得研读。作者相信(连接网络的)电脑能够结束“大众时代的按摩”,但我看来网络更让人容易沉浸在“按摩”之中——因为你可以定制你想看到的东西而排除厌恶的。在这个以变为不变的网络时代,谁也不知道新的“颠覆式创新”何时会来,网络这个依然神秘的大海正等着新的弄潮儿。
评分这本书牛叉在它是97年写的,而以后的互联网实践者,确实在反反复复寻寻觅觅中制造了数字化生活奇迹。话说回来,现在看还是嫌过时,当时各种憧憬的哲学化,读起来也嫌太行而上,降低思维乐趣
评分用汉王电子书看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