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笔名启之。学者。1951年生,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初任教北京电影学院,后出国讲学,现供职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一、文化大革命。著有《内蒙文革研究》《文革大辞典》二、影视研究。著有:《短长书》、《盘点遗产》《守望传媒》《民族的自传:姜文与<鬼子来了>》,并译有美国著名作家包柏漪的长篇小说《八月》。
原刊编者按:一位中国学者到瑞典隆德大学讲《中国文化与中国电影》,经常听他的课的是四位洋学生,这“四大金刚”都在中国呆过,对中国国情一知半解,经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为什么焦裕禄说他是老贫农的儿子,他想继承人家的遗产吗?为什么孔繁森对司机说起自己老婆的时候,不说“我太太”,而说“你嫂子”?革命芭蕾舞剧让漂亮的大腿与野蛮的刀枪共舞,它在表现性与暴力的和谐吗?……在这些奇谈怪论的围攻下,中国学者孤军苦战,以口舌为刀枪,以脸皮为盾甲,使尽全身解数,时而节节败退,时而小有斩获……等待他的是凯旋还是败北?闭卷沉思,答案自得。
书已经买了很久了,前几年看过一遍。闲来无事,随手又拿起,不想距书出版已将近十年了。 书中所讲之事与当下较之,应的确有十年之久了。现在看起来,与当初不是一般风味了。 书中的那些“中西文化冲突”如今也更能体会的深刻一点。毕竟与数年前相比,如今的互联网正迅速地普...
评分这本书2004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当时把它打扮成电影类的书,2010年该社改了主意,又要把它作为文化类的书再版。而选载它的刊物们对它的认识更加五花八门,《新华文摘》把它看作随笔,《东方》把它视为思想评论,《名作欣赏》把它纳入人文,《视野》把它归为影评,社科院外...
评分【快读部分】 本书类型:半纪实类文学 本书特点:一位在中国研究电影的学者,来到瑞典作为交流学者,给瑞典的四位大学生上了一个学期的中国电影赏析。期间,这位老师还来到法国和德国探望亲友。中西方的思维和文化,在课堂内外,引发了不同的撞击。特别是本书借助电影这一手...
评分再版后记 这本小书自2004年间世以后,就被沈迈克教授选为瑞典隆德大学的汉语教材。他每年都要跑到中国来买书,买不到,就找我。两年下来,我的存货被搜刮干净。新朋旧友跟我要,我一本也无, 人家不信,说我阿巴公。 无独有偶,此书在国内也编进了教材——湖南商学院艺术设计系...
评分读书的过程中,感染于作者对中西文化碰撞时表现的无奈和幽默。虽常常被几个学生搞的“头疼牙疼”的,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对于西马和中牛,说不清的时候反而不必去解释。读完本书,原来这其实是一本影评。更多的是关于中国“那个年代”的电影。看看总归有些启发,可以找些片...
图书馆借阅的,很搞,很有意思,那几个外国学生,太搞了
评分超牛!超赞!
评分容易读、幽默。有见解。
评分好玩的很
评分好玩的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