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 1977年出生于尼日利亚的阿巴,伊博族,父亲曾任尼日利亚大学副校长。19岁到美国,2001年获传播学和政治学学士学位,后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文学创作硕士学位,目前居住在康涅狄格州。被誉为尼日利亚最有前途的青年女作家。其短篇小说发表于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等地的刊物,大多讲述尼日利亚移民在美国的经历,曾获英联邦广播协会奖和BBC短篇小说奖,其长篇小说《紫芙蓉》获2004年度英国奥兰治小说奖提名,《半轮黄日》获2007年奥兰治小说奖。《华盛顿邮报》称她为非洲文豪钦努阿·阿契贝在21世纪的传人。
阿迪奇埃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以非洲为背景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反映后殖民时代尼日利亚乃至非洲大陆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这部史诗般的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的尼日利亚为背景,讲述了被内战所毁的国家里生活轨迹相交的三个主人公的动人故事。乌古,一个来自贫穷乡村的十三岁男孩,来到一位大学讲师家里做男童;奥兰娜,一位年轻妇女,抛弃了在拉各斯的特权生活,与具有超凡魅力的大学教授情人生活在一起;第三位主人公是个害羞的英国人,俯首贴耳地拜倒在像谜一样高深莫测的凯内内(奥兰娜的孪生姐姐)的石榴裙下。极端残酷的战争及其骇人听闻的恐怖席卷他们,以匪夷所思的方式一会儿将他们扯开,一会儿又将他们抛到一起,他们的忠诚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小说显示出深层次的历史真实,启迪读者思考道义责任、殖民主义的终结、民族忠诚、种族、阶级与性别问题,以及爱情、亲情、友情将这一切复杂化的过程与方式。
第一次读非洲作家的小说,尽管这部作品也是诞生在海外。作者是尼日利亚人,这本书聚焦于1967-1970年的尼日利亚内战,也称比亚法拉战争。半轮黄日则是比亚法拉的国旗。尼日利亚作为非洲最混乱复杂的国家,拥有着250个民族,各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加之英美国家对于该国的插手,...
评分我们看到68年的一组照片了吗? 孩子们的头发变成了锈斑,一片片,附着在那些脑袋上,如此病态, 然后脱落,如尘上腐烂的叶。 想象一下吧,双臂细如牙签的孩子,肚大如箩,皮肤撑开,很薄 这叫恶性营养不良 一个很难的单词 一个不算难看之至的单词,一种罪孽。 赤身裸体的孩子们...
评分 评分这本书我拖拖拉拉了好久才看完,看完的时候感觉心情十分复杂。这是一部以尼日利亚内战为历史背景的半真实半虚构小说。从看到战争爆发那段开始,就觉得很难受,因此影响了阅读速度。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非洲文学。最大的障碍是很难去想象书中的人、场景、环境这些。于是在快看完...
评分好看!70后 尼日利亚伊博族 美女 耶鲁 获“天才”基金 大屠杀 战争。。。更启发的是其中的女性智慧 书中主要人物最坚韧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几个女性 男角都相对黯淡
评分比那个阿富汗的差不少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去看了阿迪契在ted上的演讲《单一故事的危险性》,提到很多人对尼日利亚可笑的刻板印象。尼日利亚这片土地是我所陌生的,我不知道英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问到尼日利亚人的生活,我估计也会成为阿迪契口中有着单一故事印象的一员。书里所讲的是尼日利亚内战背景下普通人的故事,并不难理解,也不会有太大的地域和民族隔阂。穿插着以乌古、奥兰娜、理查德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可以沉浸在不同讲述者的故事里,去聆听和理解,书里的故事和人物好像不那么陌生,而显得动人。
评分很难想象著写这部人物丰润、力道十足的大书的,是一位时年二十五岁的尼日利亚女性。阿迪奇埃很聪明,她将复杂而宏大的战争议题在每个人物的生活中慢慢抽芽,蜻蜓点水般。我喜欢书中的每一个人,他们在阿迪奇埃的笔下绽放人性,更无可避免地在战乱、饥馑中显露出反人性的一面。尼日利亚同我们一样是一个有着创痛的国家,人类历史有着太多患上“集体失忆症”的记忆亟待书写。
评分This was love: a string of coincidences that gathered significance and became miracle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