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后现代”思潮的西学东渐
引论 是现代?还是后现代?还是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导引
第二节 有关本论题的学术史回顾
一 文学批评史研究层面
二 文学理论史研究层面
三 文学史研究层面
四 思想史研究等层面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研究的倾向与问题
一 突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
二 “现代”与“后现代”关系认知的二元对立倾向
三 从“解构”走向“建构”的趋势及其悖论
四 学科意识与知识伦理的改进问题
第四节 本书的阐释方法与主要结构
一 理论方法与阐释框架
二 主要内容与各章结构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的后果和问题
第一节 西方语境中“后现代主义”概念的用法和定位
一 术语史与概念探讨的角度转换
二 作为“现象”与“理论”的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
三 后现代主义的地域与语境差异
四 后现代主义的形态与类型
五 “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大致定位
第二节 全球与中国:“现代”的后果与问题
一 全球的“现代”语境及其后果和问题
二 中国的“现代”语境及其后果和问题
第三节 后现代的“问题语境”及其与现代关系的定位
一 从现象层面看“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
二 从叙事层面看“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
三 从历史建构层面看“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
第二章 文学史叙事对“现代”的建构及其后现代转型
第一节 文学史模式的转换与“现代化叙事”的建立
一 “现代”与“现代文学”词源略考
二 文学史:从进化论叙事到革命史叙事
三 文学史现代化叙事模式的建立
第二节 文学史分期与文学史叙事对“现代”的断裂
一 文学史分期讨论的问题分歧:延续抑或断裂
二 文学叙事的“断裂”与文学史叙事的策略
第三节 “现代”的迷思与反思:后现代视角的引入
一 现代化叙事的自我反思与“现代”的“再解读”
二 后现代叙事的引入:“迷思”的解构与“现代”的重构
第三章 从“现代”中诞生:后现代文学译介话语的发生与传播
第一节 以“现代”之名:“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一 译名源考:从“后期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二 在“现代派”名下对后现代主义三大流派的早期译介
第二节 走出“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关系的纠缠
一“现代”与“后现代”之争:以袁可嘉为个案
二 两种“现代”:从现代派之争到伪现代派之争
三 同一历史语境:建筑界“后现代”发生史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历史语境
一从杰姆逊的接受史看后现代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语境变迁
二理论旅行与跨语际实践:后现代主义理论译介话语的传播
第四章 解构“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欲望叙事与解构批评
第一节 先锋文学与解构批评:主体、真实、意义的解构
一 先锋文学的后现代解读与解构批评的发展轨迹
二 主体、真实、意义:“现代”核心价值的反思与解构
第二节 断裂叙事与削平深度:形式革命对意识形态的消解
一 欲望与欲望叙事的断裂和意义的解构
二 从空间到时间:时间秩序的破坏与意义的消解
第三节 革命叙事与启蒙叙事的解构和先锋文学的转型
一 面对“现代”欲望叙事:从“乌托邦”到“去乌托邦”
二 历史与欲望的叙述:对革命叙事的解构与重构
三 存在与欲望的叙述:先锋文学的推进与转型
第五章 重构“现代”:在反思“后现代”中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面对中国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意识和理论自觉
一 一个导引:全球化话语与本土化话语的对接
二 一个讨论个案:建构的智慧与解构的智慧的对话
第二节 从“语言”突围:后现代性与汉语文化重建
一 解构诗学与汉语文化重建:以郑敏为例
二 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华性”的建构:以张颐武为例
第三节 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转型及其问题
一 转型的几种路径与取向:从陈晓明到王宁
二 解构基础上的建构:关于建构与解构关系的探讨
三 体制化与普泛化:后现代转型的社会动因与前景
结语:是后现代的现代?还是现代的后现代?还是
参考文献
后记
Contents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