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对象与任务
二、态度与方法
三、选材与结构
第一章 “孔颜之乐”论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 儒家经典与“孔颜之乐”论
一、《论语》--“孔颜之乐”典故的来源
二、《周易》--“孔颜之乐”的思维模式、人格理想与终极信仰
三、《孟子》--“孔颜之乐”的心性修养论
四、《礼记》--“孔颜之乐”的修养工夫、理想境界及礼乐关系
第二节 佛、道思想与“孔颜之乐”论
一、无为至乐与“孔颜之乐”
二、成圣与成佛
三、“圆融无碍”与“理一分殊”
第二章 “孔颜之乐”论的兴起
第一节 周敦颐与诚者之乐
一、“无极而太极”的争议
二、诚者之乐的理论基础:“自无极而为太极”
三、诚者之乐
四、“极高明”与“道中庸”
五、“物”与“神”
第二节 邵雍与中者之乐
一、中者之乐的理论基础:“道为太极”、“心为太极”
二、中者之乐
三、“观”与“忘”
四、“时”与“宜”
第三节 张载与孝者之乐
一、孝者之乐的理论基础:“太虚即气”
二、孝者之乐
三、乐天与忧世
四、“大我”与“无我”
五、“弘大与谨敬”,“诚明与明诚”
第三章 “孔颜之乐”论的发展
第一节 程颢与仁者之乐
一、仁者之乐的理论基础:天人本一
二、仁者之乐
三、“大我”与“无我”
四、“极高明”与“道中庸”
五、“习心”与“客气”
第二节 朱熹与礼者之乐
一、礼者之乐的理论基础:“理一分殊”
二、“以道为乐”与“道中之乐”
三、礼者之乐
四、“实”与“虚”
五、“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
六、“命”与“乐”
第四章 “孔颜之乐”论的转折
第一节 陈献章与自然之乐
一、自然之乐的理论基础:心理合一、自得即道
二、自然之乐
三、曾点气象与孟子工夫
第二节 王守仁与本体之乐
一、本体之乐的理论基础:心即理
二、至善与无善,不动与无动
三、乐是心之本体
四、勉然与自然
五、光景与真乐
第五章 “孔颜之乐”论的流变
第一节 王艮与安身之乐
一、安身之乐的理论基础:天理即天然自有之理
二、“天理”与“乐”的本体
三、“良知”与“乐”的工夫
四、“安身”与“乐”的核心
第二节 罗汝芳与赤子之乐
一、赤子之乐的理论基础:我心即天,天即我体
二、“赤子”、“天心”与“乐”的本体和核心
三、“天理”、“人欲”与“乐”的工夫
四、“浑沦顺适”与“乐”的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