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勒里·奎因(ElleryQueen),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柰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约翰·狄克森·卡尔、克雷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为成就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书写了浓墨重彩。
埃勒里·奎因受托重新调查发生在十二年前的这桩杀妻案,并在父亲理查德探长的协助下,将正在服刑的戴维父亲巴亚德接回莱特镇,他找来命案的所有关系人,靠着众人的记忆重建命案现场。重返灾难之城的埃勒里,却在调查过程中遭到突袭而受伤,不利于巴亚德的新证据也在此时出现。就在众人都放弃翻案希望时,埃勒里却发现十二年前,福克斯家曾经有个神秘的访客……
爱美的人士喜欢照镜子,这是能够理解的行为,因为仪容对于一个人的外在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你属于那类频繁照镜子而且又无法忍受自己的缺点那么你就需要小心了。 专家日前指出,当今社会患有“镜子综合症”的人比想象的更多。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整天照镜子...
评分他找来命案的所有关系人,靠着众人的记忆重建命案现场。重返灾难之城的埃勒里,却在调查过程中遭到突袭而受伤,不利于巴亚德的新证据也在此时出现。就在众人都放弃翻案希望时,埃勒里却发现十二年前,福克斯家曾经有个神秘的访客 http://www.cncvj.cn/post/186.html
评分作为莱特镇系列的第二作,《凶手是狐》与《灾难之城》有相似之处 同样是毒杀,同样是与一个家庭有关的故事,同样是为了洗清某个人的冤屈,而故事的结局,埃勒里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在《灾难之城》中,埃勒里想要阻止正在发生的灾难而失败了。在《凶手是狐》中,埃勒里希望破解过...
评分“凶手是狐”,莱特镇的第二部,已经完全脱离了第一时期奎因的风格,在看完这部小说之后,除了主角是埃勒里之外,我丝毫没有看出任何第一时期奎因作品的痕迹(除了小说后部那个很长的注释),奎因成功地完成了他写作风格的转型。在这部小说中,没有惊人的诡计,也没有惊世骇俗...
评分“凶手是狐”,莱特镇的第二部,已经完全脱离了第一时期奎因的风格,在看完这部小说之后,除了主角是埃勒里之外,我丝毫没有看出任何第一时期奎因作品的痕迹(除了小说后部那个很长的注释),奎因成功地完成了他写作风格的转型。在这部小说中,没有惊人的诡计,也没有惊世骇俗...
当看到开头的弗洛伊德倾向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当看到所有人的都集中注意于杯子、水瓶和葡萄汁时,大事不妙了,当看到证物里的化学器械时,实在是太坑爹了。事实上我还记得看奎因的第一部小说是《希腊棺材之谜》,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法国粉末之谜》,一边感慨诡计,一边讨厌着那个叫奎因张狂的小子,虽然有张狂的资本,不谁说过,一个男人20岁不张狂叫没出息,30岁还张狂也是没出息,嗯,奎因成熟了,书读起来比较舒服,对话少了,环境和心理描写多了。关于书中的诡计,一天3次,一次15滴是正常药量,那致死量杯底得有多少水啊?另外搁置空杯的时候难道不把杯口倒着放么?……呃……P115,送货员亚伯14岁开着一辆福特货车,万恶的资本主义……商榷:P108,作料——佐料?
评分“旧罪”的案子是很难写的,情节靠询问、回忆来推动,物是人非和时过境迁的感觉也要蒙上一层,当然了因为是推理小说,案子不能水,最好是通过“隐瞒”和“误解”来烘托“人性”的。这里面的翘楚是阿婆的《啤酒谋杀案》。说到这本书,奎因的文笔自然和阿婆不好比,全书的梗也就只有一个“不可能毒杀”,招牌的逻辑早就遗弃在第一时期,而多重解答更是骗小孩玩意儿。就算抛开其他一切,单看诡计质量,同样的翻旧罪,同样的不可能毒杀,阿婆的《死的怀念》又比本作高出一大截。
评分与卡尔的《逆转死局》一样是极限翻案类型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安乐椅式的旧案重查。这类作品表面上看起来应该是很爽的,不过因为翻案的前提是要设定一堆铁证之后进行解套,这解套的水平则见作者的功力。相比于《逆转死局》,奎因这部作品的解答更合理些,当然还算不上密不透风。前半段的推理颇有早期奎因流的风范,后半部就显得有点仓促。不过奎因的聪明之处在于把这部作品写成了安乐椅式侦探类型,所以对于推理说服力的要求可以相对相对降低一些吧。
评分当看到开头的弗洛伊德倾向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当看到所有人的都集中注意于杯子、水瓶和葡萄汁时,大事不妙了,当看到证物里的化学器械时,实在是太坑爹了。事实上我还记得看奎因的第一部小说是《希腊棺材之谜》,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法国粉末之谜》,一边感慨诡计,一边讨厌着那个叫奎因张狂的小子,虽然有张狂的资本,不谁说过,一个男人20岁不张狂叫没出息,30岁还张狂也是没出息,嗯,奎因成熟了,书读起来比较舒服,对话少了,环境和心理描写多了。关于书中的诡计,一天3次,一次15滴是正常药量,那致死量杯底得有多少水啊?另外搁置空杯的时候难道不把杯口倒着放么?……呃……P115,送货员亚伯14岁开着一辆福特货车,万恶的资本主义……商榷:P108,作料——佐料?
评分其实挺不知所云的,不太喜欢莱特镇系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