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1903年出生于俄国基辅的一个乌克兰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移居巴黎,凭借其处女作小说《大卫·格德尔》(1929年)迎来了文学上的成功,紧接着,她又创作了小说《舞会》(19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大逃亡之后,她躲在摩万的一个小镇里,后遭法国宪兵逮捕,1942年夏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她在十三岁的长女德尼斯带着一口箱子东躲西藏,箱子装着承载着痛苦的圣物:母亲的遗稿——直至今天才出版的《法兰西组曲》。
二十岁以前,我可以直视别人的双眼,理直气壮地说:难道人生来不就是平等的吗?当我们在一样的天空下,坐在一样的大学课堂听同一个老师的声音,我们接收到的讯息都是一样的吧,尤其大多数人都有那样的一个从小一起到大的朋友,你们看上去旗鼓相当,身份相等。 我现在当...
评分每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英国的“一战纪念日”,参加纪念活动的人员会佩戴一个“罂粟花”的胸针,因为据说在当时战争最激烈的地区,已经几乎没有了任植物、动物的痕迹,但罂粟花仍然盛开艳丽如霞,这种美丽的嚣艳的生物有足够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在被炮火翻动的土壤表层生长。 ...
评分看了《法兰西组曲》的第二部《柔板》,很久没有被激起这样的阅读兴奋了。打从现代派兴起之后,满目皆是支离破碎的结构,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叙事,歇斯底里的即兴对话。这次看到这么传统笔法的小说,那根绷紧的阅读神经,马上就被按摩松弛了。清晰的叙事线,扎实的细节功夫,丰腴...
评分因为想了解一下二战史,碰巧找来了这本法兰西组曲。在读序言简介的时候,看到提到的《大卫•格德尔》、《舞会》、《孤独之酒》,才发现原来在图书馆的时候就看过她的书。想起上学那会,对法国有特别的向往之情,每次去图书馆总是在法国文学的书架上花很多时间前挑书,挺惭愧...
评分文学即人学。假如机缘巧合,老调重谈也有老调重谈的好处。读完《法兰西组曲》后突然想到的,竟是老高尔基这句悖时又悖时的话。的确,在这部堪称史诗以二战为背景的作品中,作者展示了非凡的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思想深度。优雅的叙述节奏,生动的细节刻画,以及深刻的人性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