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第一章 經絡總論 第一節 經絡係統的組成 一、十二經脈 二、奇經八脈 三、十二經彆 四、十二經筋 五、十二皮部 六、十五絡脈 第二節 經絡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 一、標本 二、根結 三、氣街 四、四海 第三節 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一、經絡的作用 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第二章 腧穴總論 第一節 腧穴的發展、分類和命名 第二節 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 第三節 特定穴 第四節 腧穴的定位方法第三章 經絡腧穴各論 第一節 十二經脈 一、手太陰肺經 二、手陽明大腸經 三、足陽明胃經 四、足太陰脾經 五、手少陰心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八、足少陰腎經 九、手厥陰心包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十二、足厥陰肝經 第二節 奇經八脈 一、督脈 二、任脈 三、衝脈 四、帶脈 五、陰維脈 六、陽維脈 七、陰脈 八、陽脈 第三節 十五絡穴 第四節 常用經外奇穴第四章 刺灸法總論 第一節 針具與刺法的源流 一、針具的起源與發展 二、刺法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灸法的起源與發展 第三節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學要素 一、刺法的量學要素 二、灸法的量學要素——與灸法刺激量及效應密切相關的量學要素第五章 刺灸法各論 第一節 毫針的刺法 一、毫針的構造、規格、檢查和保養 二、毫針刺法的練習 三、毫針的選擇和消毒 四、體位的選擇 五、毫針的刺法 六、行針手法 七、得氣、候氣、催氣和守氣 八、毫針的補瀉手法 九、影響針刺補瀉效應的因素 十、留針與齣針 十一、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 十二、針刺注意事項 第二節 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二、灸法的種類 三、灸法的注意事項 第三節 拔罐法 一、概念 二、罐的種類 三、罐的吸附方法 四、拔罐方法 五、拔罐的作用和適應範圍 六、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項 第四節 三棱針法、皮膚針法、皮內針法、電針法、穴位注射法 三棱針法 皮膚針法 皮內針法 電針法 穴位注射法 第五節 頭針 一、標準頭穴綫的定位和主治 二、頭針的適應證 三、頭針的操作方法 四、頭針的注意事項 第六節 耳針 一、耳與經絡髒腑的關係 二、耳郭錶麵解剖 三、耳穴的分布 四、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五、耳穴的臨床應用第六章 治療總論 第一節 針灸治療原則 一、補虛瀉實 二、清熱溫寒 三、治病求本 四、三因製宜 第二節 針灸治療作用 一、疏通經絡 二、調和陰陽 三、扶正祛邪 第三節 針灸處方 一、穴位的選擇 二、刺灸法的選擇 第四節 特定穴的應用 一、五輸穴的臨床應用 二、原穴、絡穴的臨床應用 三、背俞穴、募穴的臨床應用 四、八脈交會穴的臨床應用 五、八會穴的臨床應用 六、郤穴的臨床應用 七、下閤穴的臨床應用 八、交會穴的臨床應用第七章 治療各論 第一節 頭麵軀體痛證 頭痛 麵痛 落枕 漏肩風 肘勞 腰痛 痹證 第二節 內科病證 中風 眩暈 麵癱 痿證 癇病 癲狂 顫證 不寐 鬱證 癡呆 心悸 感冒 咳嗽 哮喘 瘧疾 呃逆 胃痛 第三節 婦兒科病證 月經不調 痛經 經閉 崩漏 絕經前後諸癥 帶下病 不孕癥 胎位不正 滯産 缺乳 陰挺 遺尿 驚風 疳證 積滯 小兒腦性癱瘓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抽動障礙 第四節 皮外骨傷科病證 癮疹 蛇串瘡 丹毒 痄腮 乳癰 乳癖 腸癰 脫肛 痔瘡 疔瘡 疝氣 扭傷 腱鞘囊腫 扁平疣 神經性皮炎 斑禿 第五節 五官科病證 目赤腫痛 麥粒腫 近視 耳聾、耳鳴 鼻淵 牙痛 咽喉腫痛 第六節 急癥 暈厥 虛脫 高熱 抽搐 內髒絞痛 一、心絞痛 二、膽絞痛 三、腎絞痛 齣血癥 一、咯血 二、吐血 三、衄血 四、便血 五、尿血第七節 其他 慢性疲勞綜閤徵 戒斷綜閤徵 一、戒煙綜閤徵 二、戒毒綜閤徵 肥胖癥 衰老 腫瘤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