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中学时在香港丽的电视与无线电视任编剧。毕业后与友人共同组建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五年旅居伦敦期间,自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一九九五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剧创作,编导作品超过四十部,并与不同媒体、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及团体合作。一九九九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近期舞台代表作有《张爱玲,请留言》、《十八相送 十八个与爱人分手的故事》、《半生缘》、《包法利夫人们》、《水浒传》及《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等,除香港外,表演足迹踏遍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新加坡、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一九九四年凭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出任香港影展、柏林影展等多个海内外电影节评审委员。在数个香港电视与电台节目中担当主持或评论人。自一九九七年起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上海一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章杂志。
“等待香港”系列选取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名称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林奕华眼中的香港芸芸众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学者、师奶之城、欲望都市……个中也有几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独的光芒显衬得这座浮华的城市愈益苍白。
时间:2009年5月28日 地点:新光影艺苑 上海 人物:林奕华 录音:jude_chen 下载:http://www.namipan.com/d/ee48f3748458ed94d522e1a94e9534ea56a5abca00369e06 (后面有几分钟因为机器原因漏掉了,其他基本完整) 这是我第二次来新光影艺苑,上次是看《夜半钟声》,挑了前...
评分在這個雷雨交至的周末,把對著天空發呆的時間留給那些之字形的閃電,它們一定是想對這個城市訴説什麽,更或許是《甜言蜜雨》中浪漫死神來到的前兆。 我以前很怕死,到現在清醒了一點點,才發現自己怕的並不是一無所知的死後,而是死的過程。更要命的,還不是死的過程,...
评分对于一个并不怎么了解香港的人,这本书大概不能算很好懂。相比起来,林夕的《我所爱的香港》得来要浅白得多。 还没有看林奕华的书之前,读到过关于他的零星的访谈,印象深刻于此人直言,尖锐到可怕。然而,也可以说这样的人正是属于比较可爱的那一种。至少应该庆幸在众人皆醉...
评分林奕华在新光电影院,与观众的互动: 香港的好处是方便。当方便成为被追求的时候,其实可能是懒。懒在生活中,可能是在追逐结果,而非过程。 香港教育,是很有名的填鸭教育。打开一本书,中心思想、主题都是定义好的,我们就像一个机器,把它们重新的拆开和合成,长大后还是...
评分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自由恋爱的时期,这是孤独寂寞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失望的季节。我们的面前是男盛女荒,我们的面前是同志当道。 ...
林生有时候尖锐的让人不愉快
评分他可以将一件事、一句话反复咀嚼至肠穿肚烂。
评分看着有点烦,没看下去。
评分意见有点激进..个人偏见有点过了
评分最后一篇《公开的情书》绝对要加一星。如果有个人既和你油盐酱醋茶,又和你聊人生兴味,那就是TA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