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創造環境,還是培育環境
1.1 “百姓”的設計
1.2 和諧社會與和諧環境
1.3 是否還要提倡.“以人為本”的設計?
1.4 是創造環境,還是培育環境?
1.5 城市應該嚮哪兒學?
2 “農”的啓示
2.1 “農”的設計
2.1.1 嚮農民學習——做一個全能選手
2.1.2 農村學習——對於“農之風景”的再評價
2.2 城市與農村都隻是半個社會——斷絕與菜園共存的現代城市
2.3 農之風景的文化——作為原風景的存在
2.4 城市人與“農”——城市與農村的共生
2.5 農之風景的再現——規劃、建築、園林景觀視點的綜閤化
2.5.1 農傢·村落
2.5.2 農地
2.5.3 道路
2.5.4 河川
2.5.5 樹林
2.5.6 其他(可以存在於上述任何空間的風景要素)
2.6 優越的“農”環境
2.6.1 P:Pbysical(生産性、安全性、便利性)
2.6.2 V:Visual(風景性、美觀性)
2.6.3 E:Ecological(自然性、生態係統的維護、循環性)
2.6.4 S:Social(社會性、時代性、區域性、參與性)
2.6.5 M:Mental(精神性、感動、共生)
3 大自然的警告
3.1 環境荷爾濛帶來的信息
3.1.1 環境荷爾濛的原因
3.1.2 環境荷爾濛的影響
3.1.3 環境荷爾濛的對策
3.1.4 環境荷爾濛對體內胎兒的影響
3.2 動物的呐喊
3.2.1 生物衰亡的原因
3.2.2 迴廊計劃
3.2.3 為勸物創造生物生境
3.3 植物的眼淚
3.3.1 植物的健康
3.3.2 植物的感受
3.4 地球溫暖化的警示
3.4.1 森林的破壞
3.4.2 酸雨的影響
3.4.3 嚮綠色能源城市發展
3.5 人的思考
3.5.1 為什麼景觀設計會失敗
3.5.2 失敗原因初探
3.5.3 景觀管理不利帶來的後果
3.6 走嚮可持續發展之路
3.6.1 生物生境的可持續發展
3.6.2 持續可能性的原則
3.6.3 在景觀設計中引入LEED製度
3.6.4 熱島的緩和政策
3.6.5 可持續發展的體係
3.6.6 堤壩兩側的水池
4 都市文化——識·守·育,耿欣
4.1 識
4.1.1 都市文化從何而來
4.1.2 都市文化嚮何處去
4.2 守
4.2.1 日本人在“守”何文化
4.2.2 日本人如何“守”自身文化
4.3 育
4.3.1 以自然復原為基礎的文化復元
4.3.2 保護、調和、創遣的平衡
5 日本美的探求/(日)鳴井英俊遊林敏(譯)
5.1 微
5.1.1 微中有全
5.1.2 一期一會
5.1.3 細中存全
5.1.4 內與外的等質性
5.1.5 日本的城市是村落
5.1.6 野性的身體感受
5.2 並
5.2.1 細部的並列集閤
5.2.2 日本式的民主主義
5.2.3 八百萬的神
5.2.4 相對與絕對
5.2.5 風神和雷神
5.3 氣
5.3.1 從細部擴散到周邊的氛圍
5.3.2 氣與氛圍
5.3.3 柱子是氛圍的建築
5.3.4 由感而生的建築
5.4 間
5.4.1 細部的氛圍構成細部的調和
5.4.2 影與陽
5.4.3 並列的細部
5.5 秘
5.5.1 因隱藏而更感覺華美
5.5.2 逆光使陰影變得華美
5.5.3 “秘”中的期待
5.6 素
5.6.1 世界從誕生開始調和著
5.6.2 那樣就很好
5.6.3 素材和形
5.6.4 一枚薄紙
5.7 假
5.7.1 不可抗拒的順應美
5.7.2 對自然的絕大信賴
5.7.3 暢通無阻
5.8 破
5.8.1 隻有破壞纔是創造
5.8.2 破滅與秩序
6 有趣的發現/韋宇欣
6.1 空中花園——成長的季節
6.2 晚風斜陽——浪花的痕跡
6.3 海邊帷幕——流動的色彩
6.4 傾聽餘音——與石的對白
6.5 人文肌理——自然的感知
6.6 櫻花爛漫——情感的觸動
6.7 與水有約——野趣的迴歸
6.8 鬆雪情懷-一還原的寫實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