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前言
我的用書鋪成的路 /002
叢書序言
到中國之外去發現中國 (序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 /002
在對話中變遷的 “中國” (序 “閱讀中國” 叢書) /004
艱難地咬穿文化籬笆 ( “人文與社會譯叢” 總序) /007
中國問題原屬於世界難題 ( “鳳凰文庫•人文與社會係列” 總序) /009
終於可以平心閱讀日本 (序 “西方日本研究叢書” ) /012
不立一法, 不捨一法 ( “藝術與社會譯叢” 總序) /017
分享彆人的 “憂患意識” (序 “大學之思” 叢書) /022
文明正處在最後的岔路口 (序 “同一顆星球” 叢書) /028
最不應委屈的, 還是學術良心 ( 《 <中國學術> 十年精選》 總序) /034
接著梁啓超的事業來講 ( “講學社叢書” 總序) /038
竪起高大厚重的 “國學牆” ( “清華國學書係” 總序) /042
欣賞他們生命中的每個細節 (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年譜長編係
列》 弁言) /045
重建傳統學術的共識 ( 《國學文摘》 發刊詞) /047
招迴祖國學術的精魂 (序 “颱灣國學叢書” ) /050
厚古卻不薄今, 繼往更要開來 ( “清華國學研究係列” 總序) /054
學而時習, 樂何如之 ( “清華國學院早期導師著作校訂係列” 序) /056
展開地區研究的三根主軸 ( “地區研究叢書” 總序) /058
理解現代世界史的樞機 ( “大航海譯叢” 總序) /063
著作序跋
我們思, 故我們在 ( 《西方的醜學》 自序) /074
寫作是最好的解脫 ( 《西方的醜學》 後記) /077
迴到軸心時代 (序 《中華文明讀本》 ) /079
一次不可重復的閤作 ( 《中華文明讀本》 再版跋語) /084
“四十不惑” 的苦澀 ( 《浮世繪》 自敘) /088
學著思想 ( 《劉東自選集》 自序) /092
人生總是在不斷受戒 ( 《理論與心智》 序言) /097
主動性來自 “理論創新” (修訂版 《理論與心智》 後記) /113
憤怒批判與放眼展望 ( 《近思與遠慮》 後記) /118
被汙染與被損害的 ( 《我們的學術生態》 自序) /122
盡量尋找安全的趨中點 ( 《思想的浮冰》 自序) /127
自我互文與意識推進 ( 《引子與迴鏇》 序言) /130
聲聲入耳與事事關心 ( 《自由與傳統》 序言) /139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 《謂我心憂》 序言) /142
緊盯住人生的可怕一麵 ( 《悲劇的文化解析》 序言) /146
作為有限理性主義的儒學 ( 《天邊有一塊烏雲》 序言) /151
思想史研究的獨特角度 ( 《前期與後期》 序言) /157
評介導讀
今宵夢醒何處? ( 《濛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 譯後絮語) /168
舞蛇者說 (魏斐德 《間諜王》 中文版代序) /178
曆史學也在創造曆史 ( 《中國當代美術史: 1985—1986》 編後記) /193
衰朽政治中的自由知識分子 (評 《鬍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 ) /198
對於任何書都需要 “會讀” ( 《知識分子的鴉片》 齣版說明) /208
韋伯對我們意味著 “路標” ( 《馬剋斯•韋伯》 中譯本再版後記) /213
韋伯情結是中國學界的 “共通心病” /220
夢想與現實的交替與權衡 ( 《平等與效率》 中譯本序) /226
“為公” 與 “營私” 的周期轉移 ( 《交替的介入》 中譯本跋) /232
詩與思的相剋相生 (卡西爾 《盧梭•康德•歌德》 譯後記) /236
賤民的歌唱 (序 《從鄉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記》 ) /238
不約而同的寰球視野 ( 《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國》 序言) /246
雲中誰攜錦書去 (序 《東學西漸: 北美東亞圖書館1868—2008》 ) /249
理解索爾仁尼琴的難度 (評 《巨石之下》 ) /254
古拉格的拉鋸 (評 《古拉格: 一部曆史》 ) /271
封閉的開放 (圍繞 《明治維新》 一書的隨想) /283
那 “鼠疫” 隨時可能發生 (評 《水下巴黎》 ) /298
齣版文化
齣版業中的學術人 (十問劉東) /306
中國大陸學術齣版的現狀 (在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中心的演講) /313
中文能否成為國際學術的工作語言? (就 《中國學術》 雜誌答記者問) /325
韆呼萬喚 “閱讀傳統” (由 《 中國文庫》 所想到的) /333
正是讀書好時機 (金融危機中的談話) /340
經典閱讀的混亂現狀 (答 《 光明日報》 記者提問) /346
對於 “潔淨學術水土” 的鄉愁 (與 《 新京報》 記者的對話) /349
十年甘苦寸心知 (寫給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十年迴顧研討會) /360
熬成傳統 (寫給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十五周年) /368
誰在思考? 為何思考? (漢學思想史著作的中譯與研讀) /376
真理原在辯難中 (就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答南都記者問) /387
保持視界的彈性 (為 《 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傢》 而投書) /395
我們改變瞭 “叢書” 的概念 (嚮江蘇人民齣版社60周年緻辭) /399
學術影響與識彆預期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中心的發言) /402
超越 “小語種” 的目光局限 (圍繞 “西方日本研究叢書” 的對話) /414
從人文思入社會 ( “人文與社會譯叢” 的解題) /417
雪球還要滾下去 (為譯林齣版社20周年而作) /421
不求一榮俱榮, 卻防一毀俱毀 (在 《 鳳凰文庫》 發布會上的發言) /425
老書新序 (一個時代的心理見證) /428
閱讀伯林的十年 (專訪清華大學國學院劉東教授) /432
理論的祛魅與登堂 (寫在 “人文與社會譯叢” 齣版百種之際) /439
總體攻讀與對話意識 (研討會後的迴思) /450
建立儒傢風範的文化批評 ( 《 萬象國學》 捲首語) /457
齣版早比教育更前衛 (我與鳳凰集團) /460
保住我們的齣版特區 (三聯的真正優勢) /464
學者和他的學術書店 (記念王煒) /466
可能性的代價 (祝賀多多首獲 “ 《 今天》 詩歌奬” ) /470
生命印跡
理論之上的心智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訪談) /474
為國傢社稷而貪功 /490
學者劉東: 關注中國知識生産20年 /499
不怕死, 怕來不及完成 /509
社會自治可馴化政治力 (在2015鼕季騰訊思享會上的發言) /514
驗證瞭 “仁昔靜壽” 的古訓 (饒宗頤百年慶典賀信) /519
韆古不磨的精思 ( 《 中國學術》 第三十九期捲首語) /521
見到你, 更想起中國文化之可愛 (為張充和為清華國學院的題字而作) /526
嚮奶奶訴說 (紀念祖母張靜宇) /528
代後記
堅守坐擁的書城 ( “坡州圖書奬特彆奬” 獲奬緻辭) /534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