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成都 历史 巴金 城市史 社会史 民国 海外中国研究 历史与记忆
发表于2025-02-24
巴金《家》中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是由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学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司昆仑(KristinStapleton)所着,研究1920年代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学术专着。
该书采用社会历史方法分析了巴金“激流三部曲”(特别是第一本《家》)作品的社会背景,即20世纪早期中国西部城市——成都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发展变革。通过大量丰富的史料考据,从不同社会层面(婢女、上流社会、成都经济、城市贫民、抗议活动和战争、新女性、革命改革)进行描述性研究,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成都社会家庭和城市的变革面貌;从“激流”小说中一个或多个人物入手,探讨五四时期成都多层次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现实图景,同时批判性地审视巴金在小说中对他生长之地的社会阐释存在的缺失。
本书受到成都历史研究专家王笛的倾力推荐,“让我们看到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小至个人的命运,大到革命的运动,以及个人命运怎样与五四时期的那个大时代联系在一起”。本书可作为外国学者研究五四时期中国内陆城市的一个参考,进一步拓展了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
★司昆仑的新作《巴金〈家〉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通过分析巴金的经典“激流三部曲”,从历史资料中去寻找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和新颖的考察方法,来揭示了1920年代成都的历史,特别是这个时期社会变化的方方面面,从下层的奴婢,到精英知识分子,还有手握实权的军阀,等等。这样,从这部小说中家族的各种角色出发,揭示了他们所代表的阶层、思想乃至文化。让我们看到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小至个人的命运,大到革命的运动,以及个人命运怎样与五四时期的那个大时代联系在一起。
——王笛 澳门大学
★这本书写得很漂亮,读起来引人入胜。它给《家》这本著作提供了一份补充,让读者可以理解巴金著作的社会背景与政治涵义。它也是一个指导性的范例,展示如何通过动机和历史背景来解读文学材料。
——Henrietta Harrison 牛津大学
★这真是文学与世界历史进程的令人惊叹的资源!司昆仑为我们带来她对巴金著作《家》的极具价值的洞见。这本书写得很漂亮,它吸引学生们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学,并探索小说如何描摹出历史认知。非常出色的贡献!
——Roberta Martin 哥伦比亚大学
★司昆仑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深刻的研究,展示了巴金如何抓住了五四时期的理想主义的学生们的情感真实而非过度简化历史。这本书很好地证实了历史研究可以提升我们对小说的理解,小说也可以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Paul S. Ropp 克拉克大学
司昆仑(Kristin Stapleton),美国人,布法罗大学历史系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著有多部研究中国文化及城市化进程的研究著作与论文。
何芳,毕业于University of Illinois-Chicago社会学系。曾翻译出版城市发展研究专著《上海2020》。
一部精彩的关于成都近现代城市史研究的新著,以巴金名著“激流三部曲”(特别是第一部《家》)里描述的20世纪早期的成都城市面貌为线索,在大量史料考据的基础上,还原巴金的文学描述背后,当时的成都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真实生态与发展变迁,并在与巴金的作品内容对比的基础上,指出巴金名著当中对于成都社会的艺术化加工和阐释存在的不足。其出色的社会文化史和城市文化史的研究功力,与流畅优美的文字表达,都让人印象深刻。值得推荐。
评分很喜欢巴金的作品。
评分从文学作品里的一个人物之死切入写时代和城市,有史景迁《王氏之死》的意思。巴金的小说原意是要控诉传统家庭里权力导致的代际冲突,有文学加工和提炼,对那个时代的成都着墨不多,需要大量参考同时代的别的作品和档案,很扎实(就是把还在世的老先生名字译错太不应该了)
评分内容太浅,没多大意思。文中提到所谓的“保守士绅”徐子休使用“主义”一词的情况,让人想到不同群体对同一词语含义的理解有异 ,甚至是大相径庭。旧中有新,新中有旧,正是1920年代成都的一个特点。
评分主要好奇怎么个写法,从人物入手抓主题,从个人到群体到制度到社会,像是给1920年代的成都勾勒了一个轮廓。又因为是从小说出发,所以长出来的只能是一些主干,看不到绿叶红花。
成都对于大家来说应该都不陌生,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是有着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省会,自古以来成都就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成都之所以出名还有很多的原因,而麻辣饮食对于人们来说,才是近代最为出名的一个因素,试问,有谁没有听过四...
评分 评分 评分巴金《家》中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