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先后任央视《社会记录》记者,《新闻调查》出镜记者,《新闻1 1》创刊编导、编委主编,门户网新闻视频部高级主编。她也是《新闻1 1》的栏目起名人。
采访过汶川地震、深圳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上海“钓鱼执法案”、广西""砍手党""村、四川凉山童工、北京新“蚁族”村、毕节四兄妹服毒、云南“盲井村”、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等新闻。策划《岩松看俄罗斯》《走基层》系列节目,担任纪录片《6个孩子的2015》《新闻漩涡后的村庄》系列总导演。多期节目获得国家部委级奖项。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南方周末》等媒体上发表多篇文字报道,已出版《新闻撞武侠——央视评论部创作秘笈》《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两本书(白岩松作序)。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讲座交流,并发起成立“探村博士联盟”。
作为知名新闻人,白岩松主流又“另类”。成名于1993年央视新闻评论部的电视改革,从《东方时空》到《新闻1 1》,从香港回归直播到里约奥运会解说,从《岩松看日本》到《岩松看美国》,他见证了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新闻时刻,其独具特色的采访主持评论,拓展了新闻话语实践的范式。
除了新闻人,白岩松还拥有多重身份,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学生导师、公益代言人等。作为社会公众人物,他被各种标签包围,“*段子手”“自带弹幕解说员”“正确先生”“新闻守夜人”等。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崛起,媒体人辞职潮汹涌,曾经激情燃烧的新闻理想如何安放?白岩松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刘楠博士,曾与白岩松在央视新闻评论部共事十年,担任记者、策划、主编等职,她用富于画面感的笔触立体勾画了白岩松幕后工作的点点滴滴,试图还原真实立体的白岩松。这本书的独家性在于,既有对白岩松职业成长历程的追根溯源、“东西联大”新闻教育的一手观察,也有对“肃宁枪击案”报道争议事件的正视,揭秘编辑部选题策划背后的故事,是全面梳理白岩松新闻业务和演讲口才的“武功秘籍”。
刘楠的“寻找”,不仅有关白岩松,更是寻找优秀新闻人的工具箱和新闻“黄金时代”的基因密码。这是一个人的新闻理想,也是一代新闻人的理想。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6.1开始读,在德思勤读的。前后断断续续读完。上半年的事了。 现在想起来,感触最深的是记录有关他办的东西联大。和他不用微信这件事。 (他不用微信这事我还跟我妈讨论了一下,结果……哎,我还是觉得白岩松这一点很厉害,长远来看,应该还是好处大) 背后的书单我拍了下来,准备有空安排上(结果现在也没安排上……) 他的的确确是想培养一些人出来,知识有相当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具备像他那样深度思考、又相对理性的能力的人。但很难,的确很难。 诚如他在一个采访中说的,这些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书读得太少。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学生的问题,而是中国大部分学生的问题。 手机多好玩啊。读书多费脑子啊。但是想要有白岩松那样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是得多读书。
评分个人觉得写的最好的是第一章,后面更像是白岩松的事迹汇编,没有感受到人物在时代碰撞中的坚守,没有找到白岩松。
评分表面是在寫白岩松,實際是在自我感慨。有些話想說卻始終沒說出來,這就是新聞業的現狀!
评分尊敬白岩松,中国难得敢说话的记者,寻找像他样的新闻人,是这本书的亮点!
评分没看完,忍不了,结构零散先不提,全文除了引用白的原话外,基本是在装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