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前南斯拉夫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游记作家、文学批评家。
一战时参加爱国运动而被捕入狱,惨遭流放,在此期间目睹并经历了种种苦难,获释后任职高级外交官。二战时期拒绝与法西斯合作,写下构思巧妙的史诗代表作“波斯尼亚三部曲”——《德里纳河上的桥》《萨拉热窝女人》《特拉夫尼克纪事》。
国家解放后,担任南斯拉夫作协主席,创作了多部极具特色的中短篇小说。曾获南斯拉夫作家协会奖和一级人民勋章。
1961年,因“以史诗般的气魄从你的祖囯的历史中找到了主题并且描绘了人类的命运”,成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巴尔干地区作家。
《德里纳河上的桥》这部表现形式新颖别致的小说,仅用20多万字的篇幅就概括了一个国家450年的历史。它既准确地描述了几个世纪以来维合格勒城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也细致地勾画出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生活场景,成功地塑造了几十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
德里纳河上的桥即是作者构思的焦点,几乎成了小说主人公的化身。它在地理上连结着东方和西方,在时间上联结着过去和现在。“桥”,它更像人民苦难的目击者,好似反映波斯尼亚历史的万花筒或多棱镜,叙述着有关波斯尼亚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庄严史诗。
《德里纳河上的桥》 波斯尼亚这片土地,曾被土耳其人统治长达6个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以其暴力的强大的手段奴役这里的人民。维舍格勒小镇由于地处波黑和塞尔维亚边境,是小亚细亚半岛进入巴尔干的必经之地,所以难逃土耳其苏丹的铁蹄和鞭笞。不过,武力终究不会长久,反抗虽然...
评分从一座大桥勾勒巴尔干地区400多年的历史,前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在他的的长篇史诗《德里纳河上的桥》里完成了这个创举。小说重点讲述大桥最后100年内的历史,前300多年看似浮光掠影,其实只是历史的无为罢了。作者用大桥串联起全书的各个支点,结构看似松散,其实关联绵密,丝...
评分这是一本介绍波斯尼亚地区德里纳河上一座桥的历史故事书,我只看了一半,没看下去,就放弃了 因为这个桥处在交通要道上,所以塞尔维亚地区的一些政治活动对当地居民产生了一些影响, 这本书就是介绍了这个桥的几个零散的故事,从修建大桥的原因开始介绍,看是小说,又像历史故...
评分这是一本介绍波斯尼亚地区德里纳河上一座桥的历史故事书,我只看了一半,没看下去,就放弃了 因为这个桥处在交通要道上,所以塞尔维亚地区的一些政治活动对当地居民产生了一些影响, 这本书就是介绍了这个桥的几个零散的故事,从修建大桥的原因开始介绍,看是小说,又像历史故...
评分《德里纳河上的桥》 波斯尼亚这片土地,曾被土耳其人统治长达6个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以其暴力的强大的手段奴役这里的人民。维舍格勒小镇由于地处波黑和塞尔维亚边境,是小亚细亚半岛进入巴尔干的必经之地,所以难逃土耳其苏丹的铁蹄和鞭笞。不过,武力终究不会长久,反抗虽然...
曲折离奇的“它”
评分用400年的时间洋洋洒洒的画下一个连接波斯尼亚各种族文化的永远未完成的破折号。陆陆续续在塞尔维亚、波黑和黑山的一个月阅读的,读起来比较慢。不过伴随着一路一些不解的所见,产生了更加立体的深刻的所得。书中1910年过后的很多内容与现今的香港产生了不谋而合的重叠。大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评分很迷人。想搞个专题。
评分托卡尔丘克有他的影子。
评分没有很喜欢。主题宏大,四百年历史的书写让安德里奇必须开启某种上帝视角。但作为小说,四百年的历史,桥上走过形形色色无数的人,正是整本书稍显疲软的地方,每个人都有性格,但是描摹得不够深刻,以至于我的阅读过程很难对人物产生某一种感情,让人与作品难以产生连结(除非是本国人)。相比小说,真的更愿意把其视作散文。另外翻译感觉好多处错误,中文用语总也感觉病句多多,读不通畅,也许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斯拉夫语言作为小语种研究者实在不够多导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