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杉,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2003-2015年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领域为中国美术史,近年尤致力于中国现代艺术史及视觉文化研究。
长城伫立于中国的大地山河之上,历千百年而巍然依旧。它不仅是古老的遗迹,更具有政治和文化的象征意义。20世纪之初,在帝制解体与列强入侵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抵抗日本侵略战争的过程中,长城逐渐从物质性的边防工程,转变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长城现代意义的观念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与现代视觉图像的传播方式(摄影、漫画、版画等)有着怎样的具体联系?作者搜集近两百幅国内外的珍贵图像材料,在美术史和视觉文化的范围内讨论长城图像的生产与传播,以及民族话语如何通过图像得以有效表达,为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对图片的挖掘还是有点启发
评分美术专业出身,写成这样一部历史类著作已经不容易了。但是既然是K字头,没有参考书目是怎么回事儿???第五章跟长城没有太大关系。1933,1935,1937长城象征意义的变化。主要看其中的图像分析部分。
评分长城从图里唱到歌里,从原来人人喊着“拆”到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反转可以说很精彩了。以及当年的一些机缘巧合包装,才有了今天八达岭长城的盛名。 总体很赞,一点点小缺憾是作者前面有做一些简要的文献综述,但是太简略了,还是想从这本书里更多地知道其他关于长城研究的状况。
评分3.5星还是有的。长城的象征意义是到了它失去了实质作用后才日益凸显的。最先是外国人的关注,例如伏尔泰就把长城和金字塔相提并论,在外人眼中长城分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但是这个象征意义并没有被国人广泛接受。 推动长城象征意义发展的事件有长城抗战,义勇军进行曲。 由长城的抵御功能引申出了不屈不挠的抵抗精神。
评分长城从图里唱到歌里,从原来人人喊着“拆”到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反转可以说很精彩了。以及当年的一些机缘巧合包装,才有了今天八达岭长城的盛名。 总体很赞,一点点小缺憾是作者前面有做一些简要的文献综述,但是太简略了,还是想从这本书里更多地知道其他关于长城研究的状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