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六百余万册,被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
很多人都问,国学到底是一门什么知识呢?在我看来,与其说它是知识,不如说它是一种价值观。也许世界很复杂,但是自己的内心可以简单一点;也许世界变化很多,但是自己的内心可以有些坚守。毕竟心要走的方向,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于丹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方寸汉字,蕴含的是民族独有的处世观念。
诗词、典故、儒经、史书,累世篇章,诉说的是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甲骨文、金文、小篆,妙趣横生,诠释国学文化精髓,感受汉字之美。
文字构成文章,文章留住文化,汉字就是中国人的“心”。
和于丹一起,品味汉字的匠心独运,找寻我们的“心之所起”。
---------------------------------------------------------------------------------------
★国学普及者、文化学者、千万册级畅销作家——于丹汉字文化课开讲啦~
于丹教授普及国学,通俗易懂又妙语连珠,诗词、典故、文章信手拈来,深入浅出,谈笑间轻松普及汉字知识。
★于丹的45堂汉字文化课+118个常用汉字
快慢明明说的是速度,为什么用表示心理的竖心旁?
“云想衣裳花想容”,形容一个人美,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她的美,反而要去说花朵和云彩?
“宇宙”为什么是宝盖头,它们也和房屋有关吗?
★30个于丹讲汉字小视频,图文+视频,有趣有料
随书附有小视频二维码,扫一扫即可听于丹老师讲汉字,轻松串联起汉字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打开对汉字想象的大门,真真切切感受汉字之美。
★随文注释+古诗词解读+生僻字注音
对汉字追根溯源,讲字形字义的发展演变,让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哲学理念。
★欢迎来到妙趣横生的汉字世界!
心字底、竖心旁、宝盖头排排站好,甲骨文、金文、小篆先来后到,这些是你都认识的字,却不见得知道的汉字秘密。内文双色印刷,结合讲解,配有甲骨文、金文等不同时期汉字的发展演变,加深理解。
★系列作品《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去年下半年去听过一次关于阅读的课程, 课程后半段讲了关于汉字演化的内容。 这些四四方方横平竖直的汉字, 在最初的时候不是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一样的,而是象形文字, 看到字就仿佛看到了要描述的事物, 所以不论是认字还是表达都不会出现太多的难度, 而通过这些字也能看...
评分《于丹趣品汉字》是我国著名学者于丹最近出版的一本国学书籍。说起于丹大家都不陌生,她是一名文化学者,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还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作者对于国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大众熟悉作者,主要是通过中央电视台《百家...
评分 评分 评分Blue编辑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相信只要是中国人对于这句形容中国历史文明悠久的话语并不陌生。虽然具体的年份有些争议,但是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久远的文明是被世人所公认的。而对于一个文明更加重要的就是文字的传承,从最开始的结绳记事开始,我们的祖先...
有关于汉字的趣解,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把汉字当图来读,这种写法的书真还挺多。汉字读图,最大的问题就在只看得到字符,看不到字符如何构成的文字,对于了解汉字没有实质帮助。和唐诺比起来,于丹做不到动辄引句马尔克斯,但也还是能随便发点什么感慨的。
评分小小汉字,却蕴涵了祖先们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情愫。或象形,或比喻,或用典,或告诫。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气韵与风骨,历经磨砺,历久弥新。小小汉字,无不彰显了文化自信。写好每一个汉字,它是一个民族的根基。
评分于丹的文字学、史学和中国哲学功底还是太薄弱了,这导致文学硕士专业出身的于丹,不论是讲《论语》还是讲汉字,在表述和理解方面有太多的不严谨之处,作为一名“知名”学者而言这是很难令人理解的。学者应该秉承这样的理念,不懂就不要讲,尤其是在自己水平不够的情况下,因为这样会很容易对读者造成误解,近乎于“文化骗子”。别的不说,就本书解读“心”字的那一节,粗浅如我也一眼可以发现三处错误:1.心的金文明显没有甲骨文象形准确;2.对“我思故我在”解读有误;3.王阳明没有当过明王朝兵部尚书,只当过南京兵部尚书。本书算不上解读,只是百科知识的堆砌。
评分小小汉字,却蕴涵了祖先们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情愫。或象形,或比喻,或用典,或告诫。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气韵与风骨,历经磨砺,历久弥新。小小汉字,无不彰显了文化自信。写好每一个汉字,它是一个民族的根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