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译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1828-1910年),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许海燕,男,1948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学和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中西比较文学、中西文化交流史。有《中西文化交流史》、《莎士比亚》等专著,译著有《人生论》(托尔斯泰著)等。
◐54个国家100位一流作家选为100部最伟大的文学经典之一。托尔斯泰共有三部作品入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伊凡·伊里奇之死及其他》。
◐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 曾被选入美国麦克米伦图书公司出版的《世界小说一百篇》,被西方各大学文学系当作教材。
◐小说对婚姻、情欲、伦理、死亡的探讨具有惊人、无与伦比的现实感。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扬•马特尔给加拿大总理斯蒂芬 •哈珀推荐的第一本书。
◐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 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名家名译,译笔优美动人,完美展现托尔斯泰风格魅力。
...................
☆媒体评论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罗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了此书后说:托尔斯泰是个性变态者。
◐著名俄罗斯文学译者、诗人、学者汪剑钊教授,小说家赵松推荐!
...................
☆内容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小说选,包括两个短篇《克罗采奏鸣曲》、《魔鬼》和一个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这三个中短篇分别是关于婚姻、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围绕着婚姻、家庭、伦理、情欲与死亡,具有有非凡的震慑人心的魅力。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是托尔斯泰晚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克鲁采奏鸣曲》上流贵族情感忏悔录,托翁(据说是本人写照)扮演奥古斯都、卢梭,讲述了一个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互相怨恨的贵族夫妇,因丈夫认为自己对妻子拥有类似物主的所有权,因此并不尊重妻子,而频频与妻子发生争吵,后来在丈夫对妻子狂烈的性嫉妒中杀死妻子而后反省、忏悔这种肉欲结合的婚姻关系的故事。是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魔鬼》则探寻了人性中的情欲。它认为人是无法控制这种欲望的,无法摆脱,直到欲望对象的毁灭或自己的毁灭。小说对情欲的巨大力量以及其与理性道德的激烈冲突的描写是摄人心魄、无与伦比的。
设置一个稍长的时间段去描绘死亡逐渐吞噬一个人的过程,托尔斯泰使我们目睹人物面对死亡的无助与绝望。死是全部的失败,是否定,是对生命的质疑,伊凡·伊里奇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他滑入死亡,他的体验使他的思考愈发显得神秘。死是一个谜,有着庞大的和无形的身躯,死无孔不...
评分火葬场在一条特别窄又崎岖的山路尽头。大面包车开进开出很费劲。 我问,为什么不修条好点儿的路。 我妈说,让奔死的路又宽又好走,那不是什么好兆头啊。 我看着姥爷的脸,想起了那年我最后一次触摸爷爷的脸。冰冷的,坚硬的白色头茬,告诉我这个人,...
评分伊凡伊里奇。一个收入不菲的公务员,有一个体面的家庭,职场上顺风顺水,人际中长袖善舞。喜欢社交活动,工作兢兢业业,偶尔发表一些温和的自由主义言论和开明观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但是总的来说,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能干,厚道,随和,负责的人。 不论是在当时的俄国,还...
评分如果不是被病痛折磨了一段时间,我或许不会有心情来读这篇小说。 文字里关于疾病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状态,希望与绝望的拉锯,对医生的从信任到嘲讽,都精准得让人害怕。一查,果然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未曾在疾病中挣扎过的人不可能会有这样的手笔。这也印证了一个最普通的事实...
欲望也好,虚伪也好,背后都是历史性(可能也是永恒的)的痛苦,就看谁能把这些痛苦写下来。
评分读倦了,对于寡淡的人来说,晚年的托氏幼稚的像个小孩,看来大师一生把太多的精力置于对人的探索,人心虽幽微,却实在有限。若要将生活浅薄概括,也不过就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或者说“如果你生活的不好,那原因就在于你的神经功能不正常”
评分《克洛釆奏鸣曲》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萃取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痛苦,均匀滴入一排试管中,全部加诸于一个人身上,且只允许你看一面之词。这简直就是,荒唐的地狱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被这故事打动,虽然试管里的痛苦在大家身上并非均匀分布——可但凡你沾上一点,就条件反射似的容易唤起。毕竟世上何时缺少过痛苦的灵魂呢?不过三个故事里我读得最顺畅是《魔鬼》,农妇等待情人未果后离去,迟到的情人发现那周围小树树枝全被折断了,这细节特有意思。不知门罗有没有读过最后那篇,伊凡伊里奇死前某些描述想到了too much happiness.
评分大概是因为太久没读过托尔斯泰的小说(上一次读大概是十几年前),都忘了他写得有多深刻了。这种深刻并不在于技巧的纯熟,而在于它敢于刺破一种全社会所共有的虚伪,提出更高的伦理要求。借用库切《凶年纪事》(这本小说很无聊)里的一段话,“即便你不能有最微小的机会达到托尔斯泰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标准,但借着他们的榜样,你会成为一个更出色的艺术家,这里的‘更出色’并不是指技巧,而是拥有更高的伦理准则。他们消除了你污秽的借口,廓清了你的视线,强健了你的臂膀。”在这三篇小说里,“更高的伦理准则”指的其实就是“禁欲”。如今在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下,“禁欲”似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成为政治不正确的表现。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提倡“禁欲”(或“少欲”)十分必要。试图通过“性解放”来达到“人性的解放”,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评分【2018第25本】1889年,61岁的托尔斯泰写下《克洛采奏鸣曲》,偏激地批判一切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性,甚至包括合法夫妻之间的性。他一定没料到,这篇饱受争议的小说,会预言他妻子索菲娅数年后的出轨。跟小说里的商人之妻一样,索菲亚疯狂地迷恋一个音乐家,我甚至怀疑她是故意模仿丈夫小说里的情节,用以平衡她对丈夫可怕的占有欲,以及引起丈夫的关注,因为她还曾效仿《安娜·卡列尼娜》要去卧轨自杀。同年完成的《魔鬼》,显然脱胎自托尔斯泰婚前与自己庄园的女奴保持的三年肉体关系,还有过一个私生子。即便他婚后就断了联系,索菲娅还是终身痛苦,饱受嫉妒的煎熬,哪怕她的情敌已经是80岁的老太婆,也仍然如此。出于这个原因,《魔鬼》完成后,托尔斯泰把手稿藏在椅背里,直到他去世以后才发表。《伊凡·伊里奇之死》感觉不太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