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辽宁省鞍山人。1947年出生于中国东北,母亲为日本人。幼年在澳门度过,在香港念小学及中学。1972年获香港大学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赴伦敦电影学校攻读电影课程。1975年回港,担任胡金铨助手,开始其电视及电影工作。1979年以银幕处女作《疯劫》领香港新浪潮风气之先。从影四十余年,兼顾商业创作与艺术表达,以关怀女性命运和社会现实著称,代表作有《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半生缘》、《千言万语》、《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等,其人其作屡次斩获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及最佳影片奖。
邝保威,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艺术(制作)硕士,曾在《明报》、《电影双周刊》、《香港电影》等报刊发表电影评论,编著有《许鞍华说许鞍华》、《未央歌电影+读本》,曾任电影《千言万语》(许鞍华导演)剧本顾问、《完美生活》(唐晓白导演)策划,编导《由零开始》(短片)、《天使吾爱》(短片)、《Dekalog 9》、《未央歌》及纪录片《地水南音》等。
许鞍华是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矢志不渝奋斗不止,是中国影坛独树一帜、成就卓著的女性作者。本书全面剖析她的创作生涯与作品特色,共分两大部分:上编由许鞍华自述从影以来的创作经历,并对每部作品的优劣得失做出自我检讨;下编由许鞍华的创作同仁、昔日搭档畅谈与其合作的印象,并收录了多位香港文化学者、影评人对许鞍华作品(包括叙事方法、电影结构、女性身份等)所作的细致解读。
本书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订,更新了大量图文资料,特别是增补了许鞍华对近年多部新作(如《桃姐》、《黄金时代》等)的创作回顾,影迷不可错过。
开头说明“菲林”是胶片,英文却全然不管翻译。如果嫌重复麻烦,后面附张生词表也好些。编辑偷懒。 访谈按照影片来划分,许导批评演员表演倒是直接得狠——“尤其是陆小芬有几场主要戏演得很差”“我说万梓良我就没太大兴趣同他合作”等等。对音效师也有“可能我耳聋听不到”...
评分http://szb.dlxww.com/xsb/html/2010-07/17/content_382327.htm 《新商报》2010.7.17 新商报记者李媛媛 《许鞍华说许鞍华》,可以让读者快速了解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由香港影评人邝保威编著的这本书在发行十多年后终于有了在内地发行的简体字版。在获得这个消息后,记者...
评分看过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再来看许鞍华这本访谈集,感觉更深入的了解了电影的运作核心。 港人聊事情,一激动就会夹带英文,因为那句英文更贴近自己的想法。live with regret被鞍华反复提及,串起她几十年来的电影生活,可算是她人生体会的最好的总结。 选角不理想,剧...
评分说许鞍华为作者导演,未必有太多的说服力,因为她比较少的参与自己电影的剧本创作,且“谈不上确立了独特的个人电影风格”(石琪语),其对类型片的兴趣与不断尝试亦与电影“作者论”有背逆之处。虽然许鞍华很认同台湾导演侯孝贤、杨德昌,但终究成为不了如此的创作者,“因...
评分2010-05-27 10:05 南方都市报 http://ent.cn.yahoo.com/10-05-/118/2ae2s.html 香港电影的生存之道——“如果不是他们,港片大概就没生命力了” 电影工业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工业,我们要跟群众打交道,可是非得要有文化在前面带领,非得前面要有一个高度,让我们有方向,我们...
许鞍华一生都在拍电影,书里对每部电影背后的故事,及他人眼里的许导各有不同,故事精彩的同时让人想把每部电影看一遍
评分算是许鞍华谈话超值大礼包了
评分全书精华仅限于许导演谈及影片创作的艺术联想和工作感言。图书厚重的装帧设计与许导演轻松的讲述完全格格不入。针对影片的讨论方向涣散,后期编辑潦草。嘉宾访谈部分也暴露出编者对采访掌控力的不足,内容东拉西扯离题万丈。编入的学术分析性文章也显得呆板和多余。最值得安慰的还是认识到许导演丰富的一面,是一个会发脾气,会辩解自己拍的不是“政治”电影,会请教学者了解本雅明的艺术观点,自嘲,不断求变,和对电影执着的热爱(还有很多很多)的许导演。
评分“我估摸自己在香港导演排名十名之内,在世界上则没有排名。”
评分把电影拍得很生活化的华语导演,很早以前在我心中是尔冬升,后来接触到许鞍华的电影,发现她的电影在展现生活细节方面更胜一筹。一句话,一种感觉,一种情绪,看似平淡,然则力若千钧,这就是她电影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