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18年9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还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已经成为一部“必读的民族典籍”。还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
《坟》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鲁迅的杂文被世人称为“史诗”,他在艺术上突出地运用史笔,生动形象地引据事实,表达自己的是非爱憎,指陈时弊,论证古今。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形象。
此前还真没囫囵地读过鲁迅的杂文集——囫囵的意思,是说看囫囵的书而不是单独的文章。第一感受是:想必我一直的印象太偏了,鲁迅的杂文原来特逗!我并不懂什么是幽默,此刻只觉得这个逗字是不错的,就是很逗,字里行间仿佛都憋着笑。一点不横眉,一点不冷对——如果有的...
评分《文化偏至论》 - “曰物质也,众数也,其道偏至。根史实而见于西方者不得已,横取而施之中国 则非也。” - “理若极于众庶矣,而众庶果足以极是非之端也耶?” 【不认同。制度理当防止民主暴政;不能辨明是无机会辨明,不会实践民主是从未实践民主。】 【鲁迅此处有精英主义倾...
评分之前对鲁迅有一个刻板印象:活到中年看鲁迅才最合适,有些人生阅历再看鲁迅会更合适。这个说法仔细掂量起来,倒没有什么错处,毕竟文字都是人生经验的结晶。 可现在却认为,最应该看鲁迅作品的,倒是像我这般年纪的青年人,三观还未形成完全,对事物的看法尚可有改变的余地的青...
评分 评分一、 《坟》的前几篇为文言,且极长,后面为白话,也不短。鲁迅在《坟》的《题记》中说:「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迹……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写在<坟>后面》又云:「我有时喜欢将陈迹收存起来……集杂文而名之曰《坟》...
鲁迅先生批判的国民性与社会顽疾,现在仍然健壮地长在社会里,这才是悲哀。很多文章都是从小处着眼,比如胡须到牙齿,慢慢牵引出所要讨论的议题。单就「我之节烈观」,无论是立论、论证,还是结构和情绪,都值得公众号写手们反复研读。
评分个人觉得坟是鲁迅杂文的集大成之作。
评分这一本杂文较差,尤其是读过《而已集》之后。但其中《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非常喜欢,最后的跋《写在<坟>后面》写得极为恳切,这篇跋倒是可以五星加的。
评分本想说犀利与刻薄是迅哥儿的一体两面,待读到最后一章,却为这个刻薄之人心中的寂寞与温柔感动。 这集子里的语句可堪抄写。鲁迅当真是那个背负黑暗的闸门奋力呐喊的人,是带领国人走向“正当的幸福”、“健全的身心”的旗手。再看看今天的社会,鲁迅的旗手大概还能当一百年。
评分前面几篇文言实在看不下去_(:o」∠)_ 从《我之节烈观》开始才慢慢看下去,《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说胡须》、《论睁了眼看》、《坚壁清野主义》、《寡妇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几篇最让我印象深刻。从现实与梦的取舍,培育天才的土壤比天才更重要,到“关起一切女生,也就无风化可伤”,再到理想社会原本是各得其所,但大家偏要以己律人…很多当年鲁迅洞悉的问题,在今天也依然是社会的病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