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山恭一,1959年生于日本爱媛县,九州大学农学系农业经济学专业毕业。学生时代通读了包括夏目漱石和大江健三郎在内的日本近现代文学全集,同时读了从笛卡尔、莱布尼茨到结构主义的欧洲近现代哲学。也读了马克思。学士论文写的是马克思,硕士论文写的是恩格斯。二十二三岁开始创作小说。代表作有《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满月之夜白鲸现》、《空镜头》、《倘若我在彼岸》、《雨天的海豚们》、《最后开的花》等。
少男少女“我”、薰和治幸三个人成长和恋爱的故事。在“我”所在高中,富有传奇色彩的治幸是“我”和薰这对情侣的好朋友。当他得知“我”因薰的父亲对薰管教太严而无法约会时,怂恿“我”夺去薰的“第一次”来报复薰的父亲。并忠告“我”:如果真正爱薰,就不要同薰结婚。高考时,学习比“我”好的治幸未能考中。“我”和薰则分别上了相距很远的两所大学。薰后得暴食病,治幸下海游泳时不幸溺死。治幸死后“我”才认识到治幸的话是对的:薰所以得病,一是因为父爱二是因为“我”的爱--两种爱都急于把薰纳入自己的生活模式而忽视了薰之所以为薰的独立性和个体性。
读这本书时,我有一大把的自由,却像被抛弃了一样。毕业,没有工作,一个人躲在乡间,阳光透过密密的杨树叶子跳跃在窗棂上,我睁开眼睛,却想回到梦中。可是读这本书时,薰的状况让我警醒,我是否一如她“逃在病的无时间的世界”。作者所欲呈现的薰,一半在“我”的爱包围...
评分这是一个讲述:‘爱、自我、富饶与贫瘠、挣扎、虚无与开始’的故事。 美好的高中时代已埋下了痛苦的种子,大学时代不断挣扎着的三人从现实中逃离了,他们迎来了死亡与开始,还有最终的顿悟——我与熏的自觉。
评分最早购买这本书,有20%的理由是为了林少华先生的翻译——林少华先生在多年前就凭借其精美的翻译文字,在中国大陆推红了著名的村上春树——与一般的翻译不同,林少华的翻译风格总是带有更多的『再创作』成分,咬字用词十分斯文得体,而又全无匠气。 一般而言,作家的第一部作品...
评分这年头能写书评的在我看来都被冠上了「文化奶妈」之名,反刍看过的书写点自己的感受吐出来哺育各位没看过书的听众(观众?),是好是坏众说纷纭,我不是什么大师,不好瞎评判,但自己写着玩,怎么看都是可行的。 封面上印着“如果你真心喜欢她就不要结婚。结婚...
评分到底为什么要把人写死?,村上也是,片山也是,好多书都是。 难道人死了,留下的人才会有感悟么,或感悟到死者的伟大,死者境界之高,或是感悟到早就存在于人物周围,因为那不敏感的神经,或是作者的想法一直未说罢了的东西。 死,难道只是如此么,为了给读者以...
初中在物理课上读这本还被没收了 当时真的没看懂 现在想起来了 有时间再看看吧
评分一次爱情的崩溃与救赎的痛苦过程。一心想追求世俗幸福的我,执着、叛逆的治幸,逃避于疾病中的熏,在富于哲思的探索中缓缓交汇到一起的三角关系揭开日常生活下的残忍激流,结局令人荡气回肠。通过青春爱情这一窗口,道出了社会现状对青少年成长的伤害,旗帜鲜明地抨击强权,带有不少政治色彩。
评分类似于《挪威森林》的情节,二男一女的组合,男主人的好友总会自杀(在《挪威森林》中木月约十七岁时在车中靠汽车尾气自杀),女友患病(《挪威》中直子患抑郁症,同样住院),帮助女友逃脱病院的行动令人想到了视觉小说《水仙》,后者那里是一次绝望的巡游。总体而言,未见得十分深刻,深刻程度或许不如《挪威》,情感丰沛程度亦不如,但好处在于整体流畅易读。
评分初中在物理课上读这本还被没收了 当时真的没看懂 现在想起来了 有时间再看看吧
评分治幸在接受和解妥协的那一刻就已经死了。最后的溺亡,是无实质意义的形式上的一次确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