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他的英语译作有二十多种,翻译有《英语诗歌选》《摩尔•弗兰德斯》《吉姆爷》等。
80多年前,巴金先生主编出版了大型丛书——“文学丛刊”,今天,我们秉持巴金先生的“我们可以给读者担保的,就是这丛刊里面没有一本使读者读了一遍就不再读的书”的编选标准,以及“编选谨严,内容充实,印刷精良,定价低廉”的出版特色,再推“新文学丛刊”,力图完整展示中国20世纪文学的佳作名篇。书系由中国现代文学和版本研究专家、著名学者陈子善教授主编,以初版本为底本,布面精装,宜读、宜赏、宜藏。
————————————————————
梁遇春,在现代散文史上,犹如早年前的张爱玲——被忽视很久、被发现后惊叹、被愈来愈推崇的现代散文大家。可以说,他和丰子恺、朱自清等一起构成中国现代散文的独特风景。
本书是梁遇春的经典散文集,收录了《春醪集》和《泪与笑》及纪念文章。梁遇春于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发表散文,这些散文集为《春醪集》,于1930年3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1932年夏,梁遇春染疾猝然去世。他的朋友们收集他的遗作,集为《泪与笑》,于1934年6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本书据两书初版本重排。
喜欢这个作家很久了,最近才认真的看他的集子。 文中嬉笑怒骂,俱是性情流露。 读两篇自序,有感,胡诌了两首,平仄对仗文辞精彩什么的都是没有的,聊表心绪。 读《春醪集》 春醪醉梦欢, 不知急景难。 流年醒若苦, 复尽春醪觞。 读《泪与笑》 初品春醪少轻狂, 再观笑泪话...
评分为兄开此组久矣,了无人迹.吾自担其责,笔耕不力,致其空空荡荡,唯兄之数版本著作封皮填充而已. 然我与兄之精神交流,从未间断,反有弥久愈新之感.迟起,捧春醪于榻上,每读皆有新的会意,但逢此时,不禁蘧蘧然有化蝶轻舞之喜悦. 感时光之易逝,唯梁兄之思想永恒.
评分梁氏写作时引用、夹用一些英文字句的频率非常高,可是这个版本却把那些英文内容处理得都非常差:要么是一句话中单词和单词都粘在一起了,要么是单词和单词之间分割错了,要么是干脆直接把单词拼错!可那都是些并不复杂的英文啊,保守估计英语能过四级的肯定都能看出不妥(按出...
评分——读梁遇春《春醪集》、《泪与笑》及其他散文 梁遇春的散文并不多,然而却能独树一帜。 说梁遇春是个天才,丝毫不夸张。他的文章写的好看,可以当得上“漂亮”这个词,这绝非辞藻的华丽,而是于平实中自有一股逼人的才华流溢着,堪称“酝酿了一个好气势”(废名语)...
评分五四时期作家群,群星璀璨,可是梁遇春被忽视了,至少现在是这样。这种忽视的表现之一便是:这书的封面,作者的名字,竟然错了,把“梁”印成了“粱”。当然这个错误不是我发现的。 梁遇春是谁呢?1906年生,1932年死,享年26岁,生前出了两个小集子,一个叫《春醪集》,一...
4- 近百年前,这位才华横溢的26岁青年,如流星一般陨落,“倩谁唤流莺声住”,好在,他留下了这为数不多的美妙微光。 很难想象,一支如此年轻的笔,赤诚有趣的同时,也可以如此老道、萧瑟、通透,人间种种况味,信手拈来,针砭入理,毫无矫揉造作痕迹。佩服。 叶公超在跋中说他:“从平淡温饱的生活中写出一种悲剧的幽默情调”,“兴到笔流”。 他写道:“所以在这急景流年的人生里,我愿意高举盛到杯缘的春醪畅饮”。 是啊,人生得意须尽欢,诗酒趁年华。
评分近代中国
评分哈哈不错,喜欢,很经典的,值得读
评分Sai推荐的读物,散文的形式很适合睡前阅读。有些短篇还是很有启发性的。整体而言,对作者向往倡导的积极向上,及时行乐,注重体验的丰富性的生活态度还是很赞同。无论生活的体验究竟是何,也希望自己能够以一颗宽厚仁爱的心去拥抱那些欢乐和伤痛。kissing the fire是最大的收获,一种新的角度去诠释我敬畏的“飞蛾扑火”。
评分生气蓬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