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伊·薩傑,真實名字是居伊·穆米諾斯,是齣生在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德法混血後裔(阿爾薩斯在一戰後被法國占領),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德國人。蓋伊於1942年17歲時應徵入伍,擔任蘇德前綫上的一名年輕的運輸兵,1943年他轉入瞭東部前綫德國陸軍精銳的部隊——大德意誌師,並參加瞭與蘇軍的幾乎所有重要會戰,其中包括斯大林格勒(現稱伏爾加格勒)會戰、明斯剋會戰、庫爾斯剋會戰、第聶伯河會戰一直到德國國內的防禦戰役等。
本書是一名普通德國士兵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講述作者在1942年至1945年德國與蘇聯慘烈戰爭中的真實個人經曆,語言樸實生動,因而深具震撼力。他參加瞭德國與蘇聯的幾乎所有重要戰役,以及德國本土的防禦戰,他的迴憶側重描述這些戰役的細節和士兵在殘酷戰場上的心理感受,深刻反映瞭戰爭對人性的摧殘。《紐約時報》評價說:“讀完此書的任何人都永遠不會忘記它。”許多讀者認為是“震撼人心的戰爭迴憶錄”。本書一直被美國海軍陸戰隊、美國陸軍與參謀學院列為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推薦閱讀圖書。
终于可以看到描写关于战败国士兵的书了,不论是《挽救大兵》、《兵临城下》、《兄弟连》,写的都是胜利者。为什么敌人总是凶恶?他们也是人,也是响应自己国家的战争号召,作为一个公民为自己祖国服役。作为战败国,他们比任何人都值得同情。为英勇的士兵致敬。
評分“我们现在既想哭泣逃走,又想大叫着冲出去面对临近我们的危胁”。 趴在泥地里的士兵面对敌人坦克洪流的这种感觉,真是穿越了时空传达到了下一个世纪的读者心里。 很难想像,如果没有日记或当时记载的支持,光靠回忆,能把过去发生的像好莱坞大片似的场景送到读者眼前。除非作...
評分 評分 評分这是一本1967年就出版的个人回忆录,现在才被引进到国内,不过能看到已属幸事,以前只关心大人物的传记,谁会留意到小人物呢?相对于著名将帅写的回忆录,相对于战史学家写的作品,这部作品完全从士兵的角度出发,描述的是士兵眼中的残酷战争,完全是第2次世界大战苏德...
2019年2月份大部頭打卡書。坦剋碾壓下的肉泥和履帶上的人體組織,三名綁在一起的蘇軍俘虜被德軍狂人用手榴彈炸的四分五裂,蘇軍遊擊隊對敵人屍體的淩辱,轟炸機對人群轟炸掃射的血肉橫飛——這本書無疑會帶給讀者一些不曾想不敢想的慘烈真實的戰爭場景。在泯滅人性的戰場上,人命輕賤若鞦天枯葉,戰爭中看似重要的一切都已不再重要,那些金錢、愛情、自由、尊嚴、榮譽永遠不如填飽肚子想方設法的活下去重要。書中對庫爾斯剋會戰中彆爾戈羅德戰場細緻精彩的描寫簡直讓人有頭皮發麻的親曆之感。戰爭從未有勝者,"戰爭的痛苦是不分語言和國界的"。
评分文筆細膩,情感豐富。封麵設計乾嘛用一群美軍+潘興坦剋,缺少照片代入。
评分作者是很幸運的生還者。他的法德混血身份幫瞭很大的忙。其他夥伴還要留在戰俘營的時候他可以走瞭(這也導緻瞭朋友的失散) 機槍手維爾納到最後選擇拒絕撤退殿後的勇氣叫人佩服。不過這也不算不理性。因為投降落在蘇聯人手裏比戰死還難受。 有點沒搞懂作者後來為什麼沒去與葆拉團聚。 翻譯可能有點小問題,我不知道裏麵提到的德軍馬剋二型坦剋是什麼。
评分對於上百萬的德軍而言主人公是極其幸運的,東綫人類最大規模的交戰就是這一個個普通士兵組成的,蘇德兩軍東普魯士和蘇聯西部平民的傷亡讓人想到戰爭就是如此的殘酷。
评分民族主義教會人們:對你從來沒做過的事引以為傲,對你從來沒見過的人恨之入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