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一对旅美夫妇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这对夫妇用历史的厚重感,以一个经历过“文革”洗礼的普通中国人的视角、勤奋、用功,收集和研究了大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民主发展过程中的事例,用生动的语言、可信的细节、严谨的治学和研究态度,为我们另外一些普通中国人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民主发展历史的窗口。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等。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林达作品系列: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姿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上面有一位朋友说的对,书里少了一本地图。 已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些乱,不知道线索,毕竟那是离咱们很遥远的年代和地方。 后来知道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地理,就清楚多了。 我觉得最值得好好读的是近代的那一部分。跟我们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何其相像。说不定我们以后可以从西班牙...
评分是我的眼光变化了,还是林达变化了? 总觉得这本书不咸不淡的那种风凉话不少,似乎林达一如既往地对于他们不喜欢的史实,或者不提,或者一笔带过,这西方文明拯救全球的感觉充斥着书中的字里行间。真的没法和他们的带一本书去巴黎相提并论,差了太多了。价格也太高了一点吧……...
评分人可控制的能力是有限的,可支配的物质当量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自己喜欢的就是擅长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艺术家,都被认定是天赋的原因。经年累月的写作,作家也要摸得清擅长体例,出了本书倍受推崇,从此就在风格写作的路上狂奔,一付什么都吃得定的样子,变得难看也是情理...
评分下一站,千年之前 于是 我还没有去过西班牙。虽然,凡是看到高迪的画册我都会购入,经常翻看那些布满流动线条和鲜活马赛克的图片,会有种奇异的亲切感。同样,凡是有关戈雅的油画、电影和书籍,我也很馋,正是那种永远看不够的东西。再同样,凡是和弗拉明哥有关的音乐和影像,...
评分此书的第一大遗憾,就是竟然从始至终没有提供一幅西班牙的地图!难道作者就不明白,无论他们怎么描述,任何文字都没有一幅地图来得直观么? 继续读下去,发现无论是材料搜集、文章的思路、文字的纹理,都让我对《西班牙旅行笔记》背后的林达产生不出好感! 这种旅行笔记,到...
读完林达的法国之后,继续跟着他们的脚步前往西班牙。林达的游记岂止是游记,简直就是一部小小的西班牙“史记”。这是爱他们最大的理由。试想,若单单描写某景某物的视觉及主观感受,和如今网上铺天盖地的攻略又有何不同?而又如果只是单单的史实内容描述,那又和维基百科有何不同?在这样的游记中走过,广阔的不只是美景,而是视野——过去,现在和将来。留下的也不只是对美景的感慨,而是阵阵的沉思,如何见微知著,如何面对我们所每天看到的一切,这才是一本好“游记”所给予读者的。下一站,我们又去哪里呢?拭目以待!
评分神游一趟西班牙,总算搞清楚了摩尔人到底是个什么鬼。西班牙内战里奥威尔的经历真是一言难尽……当然,还有可怜的洛尔迦。
评分对我来这个只对西班牙史有三集纪录片印象的人来说,这本书将旅行和人文历史结合得很流畅易读,即使是之前不感兴趣的西班牙内战史也看完了。可惜的是买的太晚,来不及细看,很多篇幅都匆匆翻过了,回来再细细读一遍吧。
评分一部历史跟政治的演绎
评分前部分是遗迹和历史,后部分是西班牙内战及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