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醫疫病概述
第二章《黃帝內經》對疫病的認識
一、《內經》對疫病發生的觀點
(一)五運六氣與疫病的關係
(二)對人體正氣在抵抗疫病中作用的認識
二、《內經》對疫病的預防思想
(一)固護正氣
(二)趨避邪氣
第三章張仲景《傷寒論》與疫病
一、《傷寒論》的問世與東漢末期疫病大流行的關係
二、“傷寒”名實辨
三、“傷寒”與疫病
四、《傷寒論》對後世疫病辨治的意義
五、“六經”探源
第四章六朝隋唐醫傢論疫病
一、王叔和《傷寒例》的論述
(一)“寒毒藏於肌膚”說
(二)“遇溫氣變為溫疫”說
(三)“鼕溫之毒”和“時行之氣”說
二、葛洪《肘後方》的論述
(一)“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說
(二)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
(三)對疫病“注易”(傳染)的描述
三、《諸病源候論》的論述
(一)對疫病傳染的描述
(二)“導引”健身防疫病
四、孫思邈《韆金方》的論述
(一)對疫病的態度——“不能廢之”但可“以道禦之”
(二)五髒溫證論
(三)對疫病的治療與調護
第五章宋金元醫傢論疫病
一、宋代醫傢對疫病的認識
(一)韓祗和彆立治陰證方
(二)龐安時“傷寒總病”論溫疫
(三)硃肱對陰毒證治的發揮
(四)郭雍區彆時令論溫疫
二、運氣學說的影響
(一)《聖濟總錄》詳列運氣測疫情
(二)陳言辨運製方治疫病
三、劉完素的熱病學說
(一)火熱病機論疫病
(二)擅用寒涼治疫病
四、李呆的內傷熱病說
(一)李呆脾胃學說與疫病的關係
(二)氣虛陰火論病機
(三)內傷熱中辨熱證
(四)甘溫除熱治疫病
(五)張介賓對李呆三點質疑的討論
(六)李呆普濟消毒飲治療疫病醫案分析
五、王好古的《陰證略例》
第六章明清溫病學說與疫病
一、吳有性《溫疫論》的問世標誌溫病學說的確立
(一)《溫疫論》産生的時代背景
(二)對疫病病名的看法
(三)闡發“戾氣”學說
(四)吳有性治疫特點
二、溫病學說的發展和深化
(一)對疫病病因病機的不同認識
(二)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體係的完善
(三)診治手段的豐富和發展
三、堅持以傷寒學說治溫疫的醫傢
(一)否定溫病學說的陸懋修
(二)嘗試“寒溫統一”的俞肇源
第七章近現代中醫治療流行性疾病的案例經驗
一、石傢莊、北京、廣東等地治療乙型腦炎不同方法的比較和啓示
二、近現代中醫治療其他流行性疾病的經驗啓示
(一)辨治流感的經驗教訓
(二)辨治流行性齣血熱的啓示
(三)辨治登革熱的啓示
第八章中醫藥防治“非典”綜述
一、“非典”的中醫病名及病因病機
(一)肺痹疫
(二)肺毒疫
(三)肺濕疫
二、“非典”的辨證論治
(一)證象分析
(二)證型治則研究
三、“非典”的方藥研究
四、“非典”的針灸治療
五、“非典”的中醫預防
(一)中藥預防
(二)調攝預防
(三)針灸預防
六、述評與展望
第九章稽古論今看“非典”
一、三因製宜看“非典”
(一)運氣時令看“非典”
(二)因地因人看“非典”
二、內傷熱中看“非典”
(一)血瘀與“非典”
(二)痰瘀與“非典”
三、寒溫兼綜看“非典”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六十年運氣主疫預測錶(2003~2062年)
附錄2大司天三元甲子錶(取秦漢以後)
附錄3重評《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附錄4伏燥論——對sars病機的五運六氣分析
附錄5“三虛”緻疫——中醫學對疫病病因的認識
附錄6從五運六氣看六經辨證模式
附錄7《內經》運氣病釋
附錄8顧植山談“補土派”
附錄9運氣學說對中醫藥辨治sars的啓示
附錄10顧植山和中醫運氣疫病預測
後記讀《疫病鈎沉》有感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