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联网背景介绍
1.1引言
1.2我们共同关心的新事物
1.3人类与机器——矛盾的关系
1.4矛盾激化
1.5当今的互联网
1.6从无线电学到的
1.7研究网络
1.8总结
2儿童与互联网
2.1引言
2.2儿童在互联网上做些什么
2.3担忧
2.3.1社会性发展
2.3.2对色情作品和仇恨不必要的接触
2.3.3侵犯与欺负
2.4成为“互联网专家”
3网上的自我:人格和人口学的涵义
3.1简介
3.2对于身份问题思考的新方法
3.2.1一个或多个自我:青春期的探索
3.3线上自我的膨胀或去抑制行为
3.4网上人格特质
3.4.1网络内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
3.4.2网上其他人格特质类型
3.5从人口统计的角度看网上自我
3.5.1性别与网络使用
3.5.2性别与玩游戏
3.5.3年龄、种族、文化、及贫穷的影响
3.5.4老年人
3.5.5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
3.5.6种族
3.6网上社会角色与不平等
4去抑制与互联网
4.1去抑制的证据
4.1.1自我表露和互联网
4.1.2网络纷争和反社会行为
4.1.3网络纷争的实验证据
4.1.4去抑制和万维网
4.2网络色情
4.3网络去抑制的解释:去个性化
4.3.1社会线索的减少
4.3.2自我意识二因素论
4.3.3去抑制效应的社会身份解释
4.3.4去抑制多因素解释
4.3.5基于隐私的方法来解释去抑制
4.4总结
5性心理:互联网中的真实写照
5.1一般趋势
5.1.1互联网上的性:根源和争议
5.1.2性对新通信媒体的影响
5.2性对人类的意义:混沌系统方法
5.2.1宗教和文化影响
5.2.2性科学的新视角
5.3互联网上的性表达和性信息
5.3.1网络新闻组和性心理
5.3.2万维网上的性多样性
5.4互联网上关于性的政治、个人及社区方面的解读
5.4.1在约会网站遇见潜在伴侣
5.5结论
6网络成瘾:真的存在吗?
6.1“网络成瘾”和“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研究及其比较
6.1.1网络成瘾的早期研究
6.1.2易于过度使用互联网群体的研究
6.2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心理测量学研究
6.3过度使用互联网与某些心理特征之间的相关研究
6.4网络成瘾的个案研究
6.5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为何会发生
6.6结语
7回顾工作、社区及学习中基于计算机的交流
7.1简介
7.2回顾CMC和互联网争议
7.2.1为用户和他们的网络活动解绑
7.3CMC和互联网的用户
7.3.1在线的内容与作用
7.3.2团体、网络、与社区
7.3.3社交网络
7.3.4基于关系纽带的媒介使用观点
7.4线上与线下的整合
7.4.1线上与线下间的切换
7.4.2家用情况
7.4.3成长的局限
7.5总结
8虚拟社会:驱动力、行业设置与安排、启示
8.1简介
8.2驱动力
8.3全球经济
8.4政策和政治
8.5开明的和多样化的人群
8.5.1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
8.6现存的行业设置与安排
8.6.1远程办公
8.6.2虚拟团队
8.6.3时间和地点的概念
8.6.4虚拟团队技术
8.6.5虚拟组织
8.6.6虚拟社区
8.6.7电子民主
8.6.8虚拟博物馆
8.6.9网络日志
8.7虚拟社会的困境和启示
8.7.1全球政策和经济
8.7.2政治和政策
8.8开明的和多样化的人群
8.9信息技术及其基础设施
8.10总结和结论
9网络自助和支持团体:基于文本互助的赞成和反对意见
9.1引言
9.2基于文本关系的心理学
9.3自助如同互助
9.4基于文本的互助
9.5重复调查的结果
9.6网络自助团体的支持和反对
9.4.1在线自助团体特有的缺点
9.7网络支持团体和基于文本的团体治疗
9.8基于文本的相互救援的研究中的伦理要求
9.9结论
10网络心理医生:扩大范式
10.1引言
10.2在线专业议题
10.2.1扩大范式(我能从中得到什么?请解释!)
10.3研究概述:从研究到专业实践
10.4线上一线下的联系
10.5网络性行为与潜在的伤害
10.6网络空间中法律和道德问题的风险管理
10.7职业责任
10.8能力和实践的范围
10.9新兴的临床问题:网络空间中的理论
10.10网络治疗的疗效
……
11从媒介化环境到意识的发展(二)
12“全球脑”:自我组织的互联网智能一集体潜意识的现实化
13网络与更高层次的意识形态——一种超个人视角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