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莲,女,回族,1982年出生,宁夏西吉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 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曾在《十月》《民族文学》《作品》《散文诗》《朔方》《回族文学》《黄河文学》《六盘山》《飞天》《花城》《芒种》《天涯》《中国民族》《文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近一百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作品与争鸣》《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等转载,多篇作品入选全国性年度文学选本,《碎媳妇》被译为英文。代表作品有小说《掌灯猴》《春风》《父亲的雪》《老人与窑》《糜子》《永远的农事》《鲜花与蛇》《夜空》等。中篇小说《长河》获2013年度中篇小说评选第一名,被誉为当代《呼兰河传》。出版有中短篇小说作品集《父亲的雪》、《碎媳妇》。长篇小说《马兰花开》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长河》是青年作家马金莲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2012年以来创作的优秀中短篇小说,约28万字。这些作品大多曾在《十月》《民族文学》《花城》等文学杂志发表过。马金莲是近来文坛备受瞩目的一颗新星,其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都为新世纪的民族文学提供了有意义的范例和精神性向度。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研讨课老师推荐,特地找来一读。感觉《长河》整个部分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描写了四场无常,着力于人间的生死与乡土、宗教的结合。但是感觉全文不是很有力度,伊哈、素福叶的离世除了令人惋惜没有突出的特点,整篇小说带着严肃、肃穆的气氛,是对死亡的探讨,但是没有得出一个很有深度的结论。
评分平实的现实主义记叙,作者似乎很相信质朴文字中流溢的感情内力,但泛滥的生死叙述和人性情感无疑造成浅白的审美疲劳、情绪麻木。推荐阅读的老师很强调此书的民族性宗教性与乡土性,但我始终难以接受绝对美化中国当代民间农村的所谓原始道德“牧歌”,避开乡野民间的精神现状,只叹息寻根一代的农村劣根性反思竟不能警醒后世作家。作者还极有心地用儿童叙述口吻为这种乡土美德提供了天然的道德庇护。我以为这种儿童叙述或许也是作者自身思想底力不足而取之的手段,一味渲染死亡的宁静肃穆,或许是有展现穆斯林民俗的动机在内,但也只能停留在这个民俗现象的层面无法深入了。
评分在马金莲的小说中,除了现实的沉重、命运的无常,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生命的那种坚韧。一片乡土,在大西北的某个荒凉贫穷之地,同样默默地承载着人们的笑与泪。面对他们,我很难再去探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者可以说不愿去探问了,我想的只是这生命能否承受,而他们给我的答案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
评分关于死亡的讨论。 喜欢作者这样——以孩童的视角看待死亡,平静、和缓地叙述这这些人生终极话题。 对啊,死亡是怎么样的呢?我也常常在想这个问题,是痛苦的?平和的? 最近在看《唐顿庄园》,有微博说这部剧的真正主角是这栋大宅子,我觉得真的很有道理,生死无常,宅子里的人来来去去。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珍惜身边人,过好每一天吧。 书中有一些关于回族习俗的描写,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评分不明白为什么大家给分这么低。可能因为喜欢故事情节强的,可能因为马金莲不是著名作家,可能因为没有著名作家评论家给她背书。 《长河》是童趣与哲理、日常性与永恒性的交融。密集出现的死亡在马金莲充满慈悲的生命意识的关照下就“不仅仅是疼痛和恐惧,一定包含了更多我们没有认识到的内容,比如高贵、美好,还有宁静”。残酷的死亡、可怕的历史动乱、无情的自然灾难都成了无限时空长河中“有限”的一环。因着“从此岸生命的无常看彼岸灵魂的安宁,同时又从彼岸那无言的大美中看此岸的人间悲欢”,《长河》接续了《诗经》那种哀而不伤的抒情传统,弥漫着一种如诗的哀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