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吉爾平•福斯特(1947—)
美國曆史學傢,曾擔任哈佛拉德剋裏夫高等研究院院長,同時兼任林肯曆史講座教授。2007年至今任哈佛大學校長,獲選美國《時代》雜誌2007年度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福斯特是哈佛大學曆史上第一位女校長,也是自1672年以來第一位沒有哈佛學習經曆的哈佛校長。她的著作包括《創造之母:美國內戰期間蓄奴南部的女性》、《這受難的國度:死亡與美國內戰》等。她與丈夫現居馬薩諸塞州的坎布裏奇(劍橋)。
哈佛首位女校長福斯特的首個中譯本著作
美國史學界最高奬項——班剋羅夫特奬獲奬圖書
《紐約時報》2008年度十大好書之一
美國全國圖書奬決選入圍圖書
本書以一種新的史學視野,探討瞭美國內戰期間人民所經曆的苦難,以及戰爭和死亡對此後國傢及社會文化的持久影響。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將目光聚焦在作為戰爭主體的普通人,以她傑齣的分析與描述纔能,探究瞭北 部與南部美國民眾如何應對這一最具毀滅性的經曆。他們如何麵對殺戮和死亡,如何埋 葬死難者,如何哀悼與紀念,如何幫助死難者的傢人?這場戰爭如何影響瞭那些從中幸存的人?……本書對這些問題有力而動人的迴答,為重新理解美國內戰提供瞭一個重要的新維度。
“非常齣色……極其感人。”——傑弗裏•C.沃德 ,《紐約時報》書評
《這受難的國度》是一部開創性的曆史著作。在其中,一段先前被忽略或被誤解的關鍵曆史,突然之間成為瞭焦點。——《新聞周刊》
“引人入勝,新穎……福斯特迴歸瞭將戰爭同殘存的浪漫主義、崇高品格與社會目的徹底剝離的工作。”——埃裏剋•方納,《國傢》
“惠特曼錯瞭;書籍確實能夠呈現真實的內戰。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旁徵博引的書。《這受難的國度》是部傑作。它用大量研究、現實主義與真知灼見,粉碎瞭關於內戰的感傷主義。”——戴維•W.布萊特
读这本书,不得不数度中止。缓一缓,深呼吸。再读。 从死亡的角度来记录美国内战的故事,比直接记录战争的血腥更可怕。因为,死亡,是血腥的直接证据。 一共打了几场战?用了哪些战术?胜负如何?最终,都在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流逝上凝结。 四年。75万人死亡。这个数字怎么看都怵...
評分读这本书,不得不数度中止。缓一缓,深呼吸。再读。 从死亡的角度来记录美国内战的故事,比直接记录战争的血腥更可怕。因为,死亡,是血腥的直接证据。 一共打了几场战?用了哪些战术?胜负如何?最终,都在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流逝上凝结。 四年。75万人死亡。这个数字怎么看都怵...
評分一同事在微信上问我,看过《这受难的国度》否?我说,只是随便翻翻,还没有来得及细看,正在看王树增的《抗日战争》。实际上,我心里想,美国内战能死多少人?而中国内战死了多少人?他们若称作“受难的国度”,我们则毫不夸张地应该成为“人间地狱”了。如此说“受难”,是否有点矫...
評分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的著作《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以个人面对死亡与杀戮为开端,剖析了内战中的人们是如何“想象死亡”、“面对死亡”、“经历死亡”、“承受死亡”、“悼念死亡”、“记忆死亡”、“思考死亡”,探讨了战争和死亡对此后国家政治及社会文化的持...
評分補分。這部曆史著作改變瞭我對戰爭的看法。死亡、內戰與現代美利堅國傢的形成,把握住這條主綫去看這本書還能收獲頗豐。戰爭最關鍵的事就是死亡,但在以往無數的研究中,它要麼被以單純的數字統計一筆帶過,要麼變成一個個具體的個人小故事,成文文藝作品的寵兒。但福斯特第一次學術地十分嚴肅地探討瞭這方麵問題。不僅如此,美國在如何處理內戰死者的問題上取得的進展,也是現代民族國傢創生的核心,這一點以往常常為人忽略。
评分福斯特教授通過剖析內戰中的人們是如何“想象死亡”、“麵對死亡”、“經曆死亡”、“承受死亡”、“悼念死亡”、“記憶死亡”,來思考美國內戰的影響和意義。從目錄就可以看齣這是一本很特彆的史學研究著作,在嚴謹之餘亦有極強可讀性。“一個民族之文明與高尚的一個明顯標誌,是他們對他們死者所展示齣的體貼和關懷。”
评分“我們仍生活在這場內戰所創造的死亡世界之中.”死亡不僅保全瞭國傢,也締造瞭現代美國,改變瞭死者,更改變瞭幸存之人。善終觀念和基督教思想,救援、安葬死者與聯邦權力的擴大,種種共同擁有的苦難經曆如何改變瞭社會、文化和政治。
评分非軍事領域學者研究戰史,在人文旗幟下剖析一堆細碎問題,結果撿起芝麻丟掉西瓜,基本與硬貨知識絕緣。可見美國人文社科學術領域也是廢物多多,掌握學術套路和黑話就能一路過關斬將。南北戰爭隨便來本非虛構著作都能秒殺這本書。
评分內戰死亡紀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