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子其人
一、姓老,還是姓李?
二、我的名字:李耳還是李聃?
三、籍貫和鄉裏
四、當什麼官?周朝“守藏室史”
五、太史儋是另一個人,我的後代
六、老萊子也不是我
七、“老”“彭”是怎麼迴事
八、我是孔子的前輩,孔子嚮我問禮
九、我活瞭多少歲?馬敘倫的考證
第二章 關於《老子》
一、《老子》成書年代 眾說紛紜
二、一以貫之的一傢之言 著作權屬於我老子
三、文體問題 哲理詩 不是論文
四、郭沫若關於“關尹”“環淵”的大膽設想
五、楊硃和《老子》書也沒有關係
六、馬敘倫《老子校詁》、硃謙之《老子校譯》言之有據,研究《老子》不可不讀
七、《老子》怎麼變成瞭《道德經》?
八、上、下兩篇怎麼變成瞭八十一章?
九、馬王堆漢墓齣土《老子》帛書
十、《老子》郭店簡本
第三章 關於“道”
一、“道”的內涵
二、“道”為萬物之母
三、玄妙的“道”,超越“絕對理念”和“天理”
四、“榖神”和“玄牝”
五、“道”之“精”,唯物還是唯心?
六、宇宙“四大”:天、地、人、道 道為主宰
七、“玄德”雲雲
八、上士、中士、下士對“道”的不同態度
九、“道”:幽隱無名
十、“道”的哲學真諦
第四章 知識和知識論
一、“不齣門,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二、您如不是讀書多的史官,能感知天下嗎?
三、“道”是不可感知的,靠感知未必能悟道
四、政教禮樂製度,是無用的文化垃圾
五、飽學之士,未必知“道”;懂得越多,憂患越多;道德教化,是反麵的暗示;知識是罪惡的途徑和手段
六、“絕聖棄智”、“絕學無憂”
七、“使民無知無欲”是“愚民政策”嗎?
八、大實話:“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五章 人性論
一、人的本性 性善性惡
二、節欲行善 縱欲性惡
三、嬰兒無欲論 理學傢的說教
四、“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
五、奢靡之風的由來
六、寡欲,“道”的追求
七、貪官汙吏:“盜竽”,強盜頭子
八、“見素抱樸”、“去甚,去奢,去泰”
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十、“惡”的絕端錶現:“樂殺人”、“強梁者不得其死”
第六章 “無為”一:原則
一、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無為”的處世哲學是對立的
二、道的本質和行為要求就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三、虛靜恬淡,即無為
四、無為,是順應自然,不是什麼都不乾
五、通過無為途徑,纔能有“德(得)”、達“道”
六、有為是倒退,使社會變亂;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七、“為”而不過度;“為”而不為,為所欲為,乃“無為”真義
八、權勢者以“有為”對抗“無為”,玩弄萬民,結果以社會災難、曆史倒退付齣慘痛代價
九、飽學之士不應麯解我的“無為”思想
十、瘋狂有為是對大自然的掠奪和破壞
十一、人口問題,環境災難
十二、“無為,無事,無味”
十三、人類文明史幾乎都是“有為”的曆史,信仰您老子哲學的人太少瞭
十四、天地的懲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十五、“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教”
第七章 “無為”二:政治哲學
一、論政治哲學 “道”是老子政治哲學的組成部分 當權者對老子政治哲學的態度
二、“道”融閤哲學、倫理、政治於一體,歸結為權謀是皮相的見解,主體精神即“無為”
三、“無為”政治的指導思想、治國原則 “以正治國”、“以無事取天下”
四、四種社會現象讓我深思
(一)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二)民多利器,國傢滋昏
(三)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四)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五、治者無為,民自順化;治者好靜,民自端正;治者無事,民自富足;治者無欲,民自淳樸
六、統治者能正己者不多社會災難和罪惡是統治者“有為”的結果
七、“無為”政治原則:“少擾民”
八、“無為”政治哲學:“以老百姓為心”
九、“無為”政治目標:“愛民治國”
十、“無為”“無知”不是愚民政策
十一、“無為而治”是柔弱和退守原則在政治上的運用
十二、當權者不甘心充當陰柔或雌性角色
十三、唯“太上之君”纔能順乎道之自然,閤乎民心
十四、“治大國若烹小鮮”
十五、“變法”不能“數變”“數徙”“數撓”
十六、禮,亂之首
十七、“大道廢,有仁義”
十八、再論“盜竽”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
十九、“民之難治”,是因“上之有為”;“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二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硃元璋的思考,貪官畏死,正可以死懼之
二十一、“心服於德,不服於力”
二十二、真諦:“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二十三、“無為”政治哲學的策略方針:“去甚,去奢,去泰”
第八章 “無為”三:社會經濟思想
一、我不是經濟思想傢 觀點太陳舊,隻有被批判的資格
二、“小國寡民”是我社會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
三、古代社會也有社會“大怨”
四、五色、五音、五味皆“生之害也”
五、閤乎“道”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六、“三寶”是公平、正義的錶達,目的是解決自然和社會的均衡問題
七、“損不足以奉有餘”和“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對立
八、“嗇”:珍惜物力、財力的經濟學法則
九、“嗇”也是一種“德”(得) 上可明道,下可治身,推之可治人
十、“小國寡民”:“至德之世”(莊子)、“至治之極”(司馬遷)
第九章 “無為”四:立身處世哲學
一、論各傢的立身處世哲學
二、道傢立身處世原則:淡泊,退讓
三、爭、鬥是世界通行原則,老子獨異於人
四、“不知常,妄作,必凶”
五、“自矜者不長”
六、“自知之明”者強
七、示人以弱的策略原則
八、全真保性的生命哲學:攝生、護生、長生
九、“強梁者不得其死”
十、與人為善 不結怨於人 不爭而順天道
十一、正確理解“天網恢恢”
十二、“功成身退,天之道”
十三、老子處世哲學的非功利性和超功利性
第十章 辯證法思想
一、黑格爾承認您的辯證法思想是古代東方的精神代錶
二、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來自春鞦時代社會大動蕩
三、“反者道之動”:一是變,二是嚮反方嚮變
四、“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五、“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六、“物壯則老”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七、“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循環論?
八、《道德經》“相反相成”“相輔相成”的概念和範疇,是對人類思想的巨大貢獻
九、“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
和,前後相隨”:世界因對立統一而存在
十、“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十一、“禍莫大於不知足”
十二、“物極必反”“麯則全”雲雲
十三、老子辯證法包含質量互變的定律 (韓非的詮釋,法傢深化瞭我的思想)
十四、“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慮終之患如始之禍,則無敗事”
第十一章 策略思想
一、論策略 《道德經》的策略思想
二、正確的策略是對辯證法的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
三、老子策略思想:“無為”宗旨和柔弱勝剛強的原則
四、老子策略思想“四要”:不為天下先,後發製人,藏而不露,功成身退
五、“不為天下先”是保持成功、避免失敗的策略
六、“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七、“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八、“善用人者為之下”
九、“不爭之德” 水之性“幾(近)於道”
十、“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不是權術,是曆史經驗,是君子對付小人之“術”
十一、後發製人,以退為進 “微明”是遠見,是大度
十二、藏而不露,是為“襲明”,把聰明包藏起來
十三、陰謀傢盜用老子策略作為智囊寶鑒
十四、“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十五、韓非對利器(賞罰)的發揮適應於君權集權的需要
十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是修養也是策略
十七、防微杜漸,洞察齣微 “多易必多難”,從難處著手
十八、“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十九、“功成身退”
第十二章 軍事思想
一、《老子》是一部兵書
二、我的兵法思想高於春鞦以來的兵傢
三、對戰爭的看法 老子是反對戰爭的
四、“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兵者不祥之器”
五、兵“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六、“殺人之眾,以哀悲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七、處理好大小國關係,“大者宜為下”
八、“兵強則滅”
九、“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十、戰略戰術(一),退守原則:以退為進,以逸待勞,哀兵必勝
十一、戰略戰術(二):“以奇用兵”,“正復為奇”
十二、戰略戰術(三):“禍莫大於輕敵”
第十三章 道傢怎麼變成道教?
一、哲學流派道傢怎麼變成道教?
二、我未開門收徒,“開創”道傢“學派”都難說
三、是《道德經》的思想力量和後人的傳承,纔形成道傢學派
四、從春鞦“老學”到漢初“黃老之學”,是思想適應現實的流程
五、“老”怎麼變成“黃老”?稷下學派的形成
六、漢初黃老之學盛行,是中間過渡階段
七、漢代巫術、巫士和道傢思想結閤,加上讖緯神學盛行,使道傢逐步嚮宗教變遷
八、道傢“化”瞭自“鬍”而來的佛教? 《老子化鬍經》
九、太平道和五鬥米道:道教形成在民間
十、為何形成於民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十一、葛洪:道儒結閤,官方化,世俗化,宗教化 李姓的唐朝,拉血緣關係,我變成“道德天尊”
十二、“孔子是中國的,老子是世界的”;但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學的
附錄
一、老子年錶
二、主要參考書目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