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拉•尤素福扎伊:
1997年生于巴基斯坦,11岁时便在BBC网站发表文章,讲述她及家人朋友在塔利班组织控制下的地区学习、生活和争取儿童和女性受教育权利的情况,这些内容受到国际媒体的密切关注。年仅17岁的马拉拉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也是诺贝尔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同时,她也获得过国际儿童和平奖、巴基斯坦国际青年和平奖、《TIME》杂志年度风云人物第二名。
克里斯蒂娜•拉姆:
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她于1987年开始报道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消息,五度获得英国年度外派记者奖,以及普利巴优卡尔瓦多斯奖(the Prix Bayeux-Calvados),这是欧洲声望极高、被战地记者视为最高荣誉的奖项,目前为The Sunday Times写作。
一支笔、一个女孩,撬动一个世界
一颗子弹、一趟旅程,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
马拉拉,一个生活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平凡女孩,从小在学校长大的她,阅读和书写是她最大的乐趣。当年幼的她在父亲的膝头设想人生的无限可能时,残酷的生活带走了马拉拉喜爱的玩具手机、儿童节目和那件漂亮的蓝格子校服以及她热爱的书本。
考试日的清晨,没有即将迎来假期的愉悦,只有学校被迫关闭的悲伤。破旧的校车穿梭在小镇拥挤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危险的气息,死神的枪口对准了她的额头……
“我是马拉拉?”
一个不保持沉默女孩;一个只想拿起笔写字的女孩!
一个用爱、坚定与宽容,为全球6100万无法受教育儿童呐喊的声音!
涅磐腾飞的凤凰 文/陈香香 一个孩子,一个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 ----马拉拉 从新闻中获悉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之一为在巴基斯坦呼吁女性受教育权利而被塔利班组织枪击的马拉拉•尤萨夫扎伊...
评分在法国时,这本书就大热,而它却不同于一般的畅销书,不是过度营销后的市场产物。而是凭借其自身真实、震撼、感人的故事让所有人都为马拉拉折服,发人省醒。那时法语原版没能全部读完,此次终于等到中文版面世了,可以好好地畅读一番。令人钦佩——马拉拉!
评分人们可以找到无数的理由进行争斗。但如果像那些人说的基督徒、印度教徒和犹太人都是我们的敌人,那我们穆斯林之间为什么还要内斗?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更为实际的事上:我们国内有这么多人是文盲,许多女性完全没有接受过教育;在我们的国家里,学校会被炸;我们没有稳定的电...
评分在没看这本书之前,巴基斯坦在我的认知世界里只是我们国家旁边某某斯坦的小国,比起一直在旅游书上看到的印度、老挝、越南比起来,真的没有很在意它。不怎么看新闻的我,也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了马拉拉,这位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位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这位即使...
评分“我开始认识到:一支笔以及那支笔所写出来的文字所产生的力量,可以大过机关枪、坦克及直升机。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求生,也了解了当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时,我们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评分“我开始认识到:一支笔以及那支笔所写出来的文字所产生的力量,可以大过机关枪、坦克及直升机。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求生,也了解了当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时,我们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评分文字其实一般般,贵在内容真实。现代社会很多人很难想象这种生活吧。201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住——17岁的马拉拉的自传。在那种压抑女性的社会环境下为女性权利做斗争,真的太不容易了……
评分作者很年轻,文笔却很好。文字清新自然。
评分美国对马拉拉是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的。神一般的少女,怎么个奇迹的生还,让我总是疑惑,年轻的她到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值得这么高的评价。读过了她的故事,我才知道她是巴基斯坦人,而不是阿富汗人。原来塔利班也影响了巴基斯坦,而不仅是阿富汗。但她值得那么高的褒奖吗?我还没有结论。很可能,是美国舆论需要一个马拉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