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1783-1842)法国小说家,法国十九世纪上半叶*独创性、复杂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张冠尧(1933-2002) 北京大学法语系一级教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译著有《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合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汤达的《红与黑》,《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集》,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等。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个人与社会间的对抗是《红与黑》的中心主题。该书向传统习俗挑战,谴责了社会价值的虚伪。
第一、关于红与黑是对宗教的深刻批判,这句话需要正确理解一下,通过仔细阅读作品,在很多细节描述中我们能够发现,作者对宗教的批判与反对,只是针对当时宗教发展到那个阶段已经僵化扭曲、变形腐朽,日益衰落而阻碍社会发展时所呈现的情况,重点在于揭露与批判当时教会...
评分于连•索海尔的敏感自尊到底是美德还是缺陷?我想这个问题是难于回答的,即使是《红与黑》当中的叙述者的态度也似乎不甚明晰,叙述者作为作家司汤达的代言人面对于连这个人物时心态是矛盾的,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其实美德和缺陷并非泾渭分明,二者时常胶着在一起...
评分 评分“如果于连虽贫穷而生为贵族,那我的爱情就不过是一桩庸俗的蠢举,一桩平淡无奇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了;我不要这样的爱情,没有丝毫伟大激情的特点,即需要克服的巨大困难和吉凶难料的变故。” 伟大的爱情。——她低低念着这个词,让它从舌尖滚动到心里,熨贴到,胸臆间开始...
评分爱情与职责 毫无疑问,《红与黑》中最精彩的段落是描写爱情的段落,于连和瑞那夫人,于连和玛娣儿特,还有一段小小的恋情也不应该遗忘——阿梦坦•碧娜。 于连的爱情很奇怪,19岁的于连并没有接触爱情的机会,却使得瑞那夫人爱上了他。于连可以在九句话之内表达对刚见面的阿...
昨晚听老师讲了红与黑大概的情节,然后觉得很吸引我,决定要一睹为快了。 于连这个角色似乎和我喜欢的盖茨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希望我可以好好读一读红与黑这本小说。 而关于译者的选择,我也很慎重地选择了新版的人民出版社,不是现在标记的这一本,不过是同一个出版社的。我希望从这一本书之中,读到的不是曲折的爱情,而是别的东西。毕竟这一部如此经典的外国名著,随意读未免会有些暴殄天物。 ———— 看了整整一天,终于看完了! 一次偶然上课的机会,老师讲到了红与黑,觉得很感兴趣,所以就去看了。 可是感觉有点失落的感觉,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于连和玛蒂尔德之间的爱情拉锯战,对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确实比较细腻。 还是感觉了不起的盖茨比更好看~
评分我读的是这个版本,当时读完为什么没标示呢,我猜可能是因为没看懂,结合老师所讲述的,现在想一想,作者写作的深度包括对于人物的描述,时代大背景的刻画都让人敬佩。
评分2020,一个难忘的春节,宅第19天。
评分战线拉的最长的一本书了。于连不是课本上说的那种野心家,反倒像个可怜的孩子。
评分玛蒂尔德对于连的感情真的是爱吗?还是说她只是把于连臆想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我感觉,书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德雷纳夫人对于连的自我牺牲的爱。还未经受过爱情滋润就草草结婚的女人燃起爱火要比未经人事的少女更猛烈。啊不行了,我好酸于连。要是我是他的话我就和德雷纳夫人私奔了。 虽然都说《红与黑》是现实主义,其实结尾玛蒂尔德亲吻于连头颅和德雷纳夫人的死还是能看出浪漫主义的影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