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芳
廣播人,寫作者,1971年夏生於台北。
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大學時代開始在電台引介經典搖滾樂。曾與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編纂《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二十年紀念冊》。
與友人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合譯《藍儂回憶》,統籌編輯《1975-2005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
現居台北,仍持續撰寫雜文、專欄與音樂文字
李宗盛 傾心推薦:
「馬世芳這樣用心專業的聽者,讓華語音樂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有了價值和尊嚴。」
他能訪出音樂人的真性情,羅大佑說,戴墨鏡不是為了耍酷;李宗盛:寫歌,靠的不是靈感。
他從野百合一路走到太陽花,也曾走進陳昇和伍佰第一次的合作現場。
他從音樂深入時代,書寫被遺忘、被屏蔽,卻猶然美麗的大小聲音。
AGI聯盟首位台灣設計師 聶永真 封面設計 X 大陸知名視覺設計師 魏籽 插畫
「一首歌也可以是啟蒙的神諭,一張唱片也可以是一樁文化事件;一個音樂人不但可以是藝術家,更可以是革命家、思想家。」──馬世芳
從太陽花學運遙思禁歌〈美麗島〉、兩岸不同風景的「滾石三十」演唱會、源起七○年代的「小清新」風潮,到獨立樂團、〈島嶼天光〉等民運歌曲如春筍冒芽而生……一個時代下,這種種從「聲音」外擴而成無數繽紛回聲的萬千世界,透過資深樂評人馬世芳的耳朵記錄,盡收《耳朵借我》這座文字雕堡之中。
《耳朵借我》收錄2011年以來,馬世芳在台港中專欄集結的三十餘篇文章。〈輯一〉從人民運動入題,以厚實的思維剖析時代的聲音;〈輯二〉漫談台灣音樂人數十年間向世界輻射出前所未見的音樂盛況;〈輯三〉溯源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橄欖樹〉、限定版唱片、卡帶AB面……;〈輯四〉回到作者個人樂迷紀實:「那天晚上,他們是地球上最偉大的搖滾樂團」。
從無名樂室裡一曲曲播送的啟蒙材料,到兩岸青年一代代背誦傳抄的地下經典,在這座「聽大聲音見微、由小聲音知大」的文字雕堡裡,我們得以藉由一段口白、一張唱盤、一捲卡帶,甚或某時某地某一席話,再次注視那些撐起這時代一切細微末節的簡單事物。作者馬世芳豐富的樂史知識與精鍊的文采交融,溫文處教人駐足,激動處喚醒沉寂的心緒,令人不禁跟著走進他的世界,打開了耳朵──Lend me your ears。請把耳朵借給他,讓他帶領你,再次聆聽那些美麗而熟悉的歌曲……
成长于各色土地上的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便吹着不同的风,喝着不同的水,携带着截然不同的身世记忆。阶级、党派、宗教、家族、文化,白色纸张盖满印记,层层叠叠。身处不同阵营的你我他,是否有缘哼着相同的旋律,向同一片土地抒发同样多的深情? 这是马世芳的期盼。这位...
评分天生一对“大耳朵” 侯德健 马世芳有一对天生的“大耳朵”,在绝大多数人只被允许用“小耳朵”听世界的时代,陶晓清和马老师夫妇俩就给了他们的宝贝儿子世芳一对难得的“大耳朵”。这一对大耳朵里有陶晓清的浪漫情怀和马老师的人文关怀,世芳用他的“大耳朵”分秒不差地记录了...
评分 评分一口氣讀完馬世芳的《耳朵借我》是我最近繞有興趣的一件事。 這種感覺就像捏不完的透明气泡般的快爽。 你不曾猜透每首歌的背後隱藏多少因為政治因素被封殺,沉閉無人問津十幾年后成為靈魂歌曲。從地下社會到解禁時代多多少少耳熟能詳的音樂歷練每個字與音符的不朽傳奇。 當2...
总是还剩有守着那一块土地的人,尽管那块土地已经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但他们会加油的,也许也会有的,新的人加入守望。
评分嫉妒他从小的阅历和见识,感慨每首好歌出现的难能可贵。
评分真心觉得马世芳给了很多歌曲注解,一下子找回了魂灵。可以按他写的文章去听那些歌,有些老歌也能听出新的滋味。
评分大哥的推荐也太老实了
评分记忆很珍贵 感谢作者的分享 但是 变革的热情如果没有伴以足够的智慧 又能带来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