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忠,生于1969年,浙江临安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医疗社会文化史和明清社会史研究。博士论文《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获“2002年百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另著有《中国家庭史•明清卷》、《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等,编有《医疗、社会与文化读本》等,发表论文60余篇。
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中国史学界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本书援入新视野,探讨新问题,把握中国历史运行的实情,致力于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实践与发展,既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领域,延伸了疾病史研究的资料范围,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世社会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麦克尼尔所做的《瘟疫与人》,他的功力在于构想出了”微寄生“和”巨寄生“这样的框架,用”寄生物“在历史长河与人类社会的演变的互动关系来叙述疾病的历史,包括迁徙,人口增长,城市与乡村。这是一个在时间上主辅两条线的故事,用人类的宏观史做底色,用构想的”寄生理论“...
评分重版序言 不久前,由王吉民和伍连德完成于1930年代,中国第一部英文医学史著作《中国医史》(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由上海辞书出版社重新影印出版,当今医界的权威学者韩启德在该书的再版序言中写道: 虽然从读书到工作,几十年间我...
评分麦克尼尔所做的《瘟疫与人》,他的功力在于构想出了”微寄生“和”巨寄生“这样的框架,用”寄生物“在历史长河与人类社会的演变的互动关系来叙述疾病的历史,包括迁徙,人口增长,城市与乡村。这是一个在时间上主辅两条线的故事,用人类的宏观史做底色,用构想的”寄生理论“...
评分麦克尼尔所做的《瘟疫与人》,他的功力在于构想出了”微寄生“和”巨寄生“这样的框架,用”寄生物“在历史长河与人类社会的演变的互动关系来叙述疾病的历史,包括迁徙,人口增长,城市与乡村。这是一个在时间上主辅两条线的故事,用人类的宏观史做底色,用构想的”寄生理论“...
评分南开大学历史系余新忠[1]博士的新着《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甫一出版就立刻广受大陆各界的赞扬,光从大陆学界有关此书的评介不断就可就看出这种研究取向的著作似乎是令人耳目一新。[2]本书修改自作者二○○○年的博士论文,洋洋洒洒四百多页,光是参考数据部分,原始史料就多...
整体七分,但因为是十余年前的著作加上具有开拓性,所以给满分。1瘟疫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更是社会问题。2近世中国曾主动的自发的并不失成效的实现其内部转变。3公私(朝廷和地方)并非楚河汉界,他们在有效合作内实现着双赢的价值。算是又一本打破西方中心的著作。但总感觉差口气!余老师这几年在社会医疗史方面笔耕不辍,南开有他了不起。
评分读这本书,纯粹是由于一个基于现实而产生的疑问:古代社会是如何应对大规模的瘟疫的?从本书来看,不论是疫病本身,还是面对瘟疫各主体的作用,清代与当下其实很难比量;但是有一点我想是有相似处的:“相对于那些直接表面的影响,瘟疫在人们心态和风俗信仰方面相对隐性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和关键。亲人死亡造成的巨大心灵创伤是多少可以想见的。”这个问题,在本书中仅有所提及而未深入阐发,但正如作者所言:“这类并不那么显著的后果日积月累,必然会对人类的行为和信仰产生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对社会历史的作用虽不像人口死亡、政权更替、经济衰退那样直接和明显,但却是非常深远和重要的。”
评分据说作者是专门研究中国医疗史的学者。本书是作者2002年的博论,也是Mainland学者写医疗史的嚆矢。全书最大的亮点是清代江南瘟疫发生时朝廷、官府、社会力量和普通民众的互动研究,此外文中的数据也比较丰富。但一些推理有牵强之处,得出的小结论略显仓促。有关医学的“进步”、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着墨再多点就好了。
评分国内开山之作。
评分很想看的不一样,偏宏观的概览。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江南民间和政府在公共卫生的协同效应还不错,有可能比现在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