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F•怀利(Raymond F. Wylie,1941- )
美国里海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师从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斯图尔特•施拉姆)。1965年至1967年曾来中国访学。
主要著作:《中国:农民革命》(1972)、《毛主义的崛起: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中国理论的探索(1935-1945)》(1980)、《命运与共:美日关系》(合编)(1989)。
黄土高原的毛泽东思想是如何走向中华大地的?陈伯达是如何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者变为当的第一理论专家、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该书可与国内学者高华的著作进行对比阅读,二者在史料的搜集及科学整理上,都体现了高超的水准。 该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严谨的...
评分黄土高原的毛泽东思想是如何走向中华大地的?陈伯达是如何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者变为当的第一理论专家、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该书可与国内学者高华的著作进行对比阅读,二者在史料的搜集及科学整理上,都体现了高超的水准。 该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严谨的...
评分黄土高原的毛泽东思想是如何走向中华大地的?陈伯达是如何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者变为当的第一理论专家、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该书可与国内学者高华的著作进行对比阅读,二者在史料的搜集及科学整理上,都体现了高超的水准。 该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严谨的...
评分黄土高原的毛泽东思想是如何走向中华大地的?陈伯达是如何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者变为当的第一理论专家、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该书可与国内学者高华的著作进行对比阅读,二者在史料的搜集及科学整理上,都体现了高超的水准。 该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严谨的...
评分黄土高原的毛泽东思想是如何走向中华大地的?陈伯达是如何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者变为当的第一理论专家、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该书可与国内学者高华的著作进行对比阅读,二者在史料的搜集及科学整理上,都体现了高超的水准。 该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严谨的...
似乎对高华的原创性又多了一份质疑,至少他的框架部分与此书框架相似。这本还不错,在于把遵义会议之后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交错上升的毛的轨迹做了一番梳理。硬伤在于,陈伯达与毛之间隐密关系几乎没有史料支撑,实际上陈伯达可以不出现在这部书中,代之以毛的“军机处”的群体形象出现似乎会更好,显然作者在这一方面没能深入下去,这是个遗憾。
评分似乎对高华的原创性又多了一份质疑,至少他的框架部分与此书框架相似。这本还不错,在于把遵义会议之后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交错上升的毛的轨迹做了一番梳理。硬伤在于,陈伯达与毛之间隐密关系几乎没有史料支撑,实际上陈伯达可以不出现在这部书中,代之以毛的“军机处”的群体形象出现似乎会更好,显然作者在这一方面没能深入下去,这是个遗憾。
评分似乎对高华的原创性又多了一份质疑,至少他的框架部分与此书框架相似。这本还不错,在于把遵义会议之后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交错上升的毛的轨迹做了一番梳理。硬伤在于,陈伯达与毛之间隐密关系几乎没有史料支撑,实际上陈伯达可以不出现在这部书中,代之以毛的“军机处”的群体形象出现似乎会更好,显然作者在这一方面没能深入下去,这是个遗憾。
评分似乎对高华的原创性又多了一份质疑,至少他的框架部分与此书框架相似。这本还不错,在于把遵义会议之后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交错上升的毛的轨迹做了一番梳理。硬伤在于,陈伯达与毛之间隐密关系几乎没有史料支撑,实际上陈伯达可以不出现在这部书中,代之以毛的“军机处”的群体形象出现似乎会更好,显然作者在这一方面没能深入下去,这是个遗憾。
评分似乎对高华的原创性又多了一份质疑,至少他的框架部分与此书框架相似。这本还不错,在于把遵义会议之后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交错上升的毛的轨迹做了一番梳理。硬伤在于,陈伯达与毛之间隐密关系几乎没有史料支撑,实际上陈伯达可以不出现在这部书中,代之以毛的“军机处”的群体形象出现似乎会更好,显然作者在这一方面没能深入下去,这是个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