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福莱特(Ken Follett,1949-)
1949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
1967年,进入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哲学,该校校友包括甘地和泰戈尔
1970-1978年,从事记者工作
1978年,出版了处女作《风暴岛》,声名鹊起,专职写作
1989年,出版代表作《圣殿春秋》,被《泰晤士报》的读者票选为过去60年人类历史上第二伟大的小说
当代大师级历史悬疑小说作家。
2010年全球作家富豪榜上第5名。19部小说被译成30国语言,累计总销量超1亿本。在欧美国家几乎所有书店里,都能在最显眼的位置看到肯•福莱特的作品。
肯•福莱特的小说都有史实根据,就像新闻记录一样,犀利、精密而准确,据说,他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在坚实的历史基础上,还能保证文学性,文字干脆利落,绝不炫耀辞藻,以最精简的笔墨烘托出最紧张刺激的氛围,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在他笔下,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与小说中的虚构角色,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体会宏大历史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小说自身的强大魅力。
本书是肯•福莱特的处女作,一上市即受到广泛的关注,被改编为热门电影,并于次年获得了爱伦坡最佳小说奖,至1999年全球累计销量逾1000万册,是美国《出版人周刊》《时代周刊》等杂志强烈推荐的超级畅销小说。
早在1943年,德国军方就觉察到盟军即将反攻西线战场,但对确切的登陆地点和事件,缺乏进一步的情报。亨利•费伯是希特勒唯一信任的间谍,外表英俊而严肃,行事滴水不漏,任何知道他身份的人,只要看到了他的脸,都会被他灭口。在希特勒的授意下,他秘密潜入英国,只有他知道盟军真正的进攻地点,他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将这个情报送往柏林。
英国人为了阻止情报外泄,派出了军情五处的专业特工。费伯孤身潜行,一路避开英国特工的追击,保护着左右战局的情报胶片,来到英国边境的荒凉海岛——风暴岛。
在这座荒凉的小岛上,他遇到了少妇露西。对美和爱情的渴望一直潜藏在他内心深处,此刻却渐渐苏醒;他被训练成一名冷酷无情的杀手,为了达成目的可以不择任何手段,可是在这一刻,他发现自己动摇了……
说真的这小说的情节我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是圣殿春秋的前言里提到两本书是同一个作者恐怕连看过它都记不得。 然而上述前言的这段话把一切都唤醒了: [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我父亲辛丰年正捧着《针眼》看得起劲。这有点奇怪,因为我相信父亲对任何“畅销”的东西,都是没...
评分 评分岛上一老一残一妇一孺,岛外友军潜艇随时接驾。这最后一“役”无非探囊取物,间谍费伯想失手都难。保持冷血扫清障碍,安稳回国呈上情报,安享“战功”“留名史册”,或是心慈手软,最终一步一步被柔弱善良又幡然醒悟的情人“单吃”。费伯惊人地选择了后者。通篇情节精彩紧张不...
评分基于真实历史的小说永远绕不过的障碍就是读者从一开始就被剧透了谁将是最后的胜利者。但即便如此本书尤其是最后几章,仍然给了人欲罢不能地的吸引力。 反派亨利阴险狡诈狠辣,像一部机器一样有条不紊地执行自己的使命。在露西出现之前,对于阻拦他实现计划的所有人,哪怕是自己...
评分写这篇读后感的前几分钟,我才想好适合的主题,世俗的爱情。 书的封面上写着:一个女人为了爱,究竟可以付出多少?生活,自我,梦想,甚至走进战火赌上自己的性命。这样的剧透下,我还一度以为费伯和露西走到一起,还以为是露西最后为了费伯,为了爱。看完全片才明白这个爱呀,...
说的大概是只有好好看劳伦斯的情色小说的女人才能拯救世界。用反派的视角太久了容易让人厌恶英方的各种愚蠢,而女子动机不足,我还以为她会帮其巧妙脱罪。
评分老爷子常用的多线同步手法。前半段斗智斗勇很精彩,格局很大,历史感极强,很像老爷子后来的风格。后半段格局突然缩到了一个岛三个人上,然后收尾,故事性增强了,但是历史感坍塌。冷酷的间谍死于莫名的爱情,有种言情小说的感觉。无论如何,"针"这个形象塑造的很好~对比老爷子后来《巨人的陨落》,这本书最多只能四星了。
评分除了偶尔几页的标点印刷错误,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了。译本流畅真的太重要了。
评分后半段岛上的情节“完美”的消减了前面警察捉奸细的紧张刺激,不过话说回来,那段诱奸人妻写的还真是。。。比哥抽屉里珍藏多年的手抄本还带感!
评分我读的第一部福莱特作品。感觉和Forsyth的风格很像。最后在岛上的搏斗部分设定非常精彩。性描写过于露骨,而且似乎对作品意义不大,扣一星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