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到大陆走访的旅美作家,作者李黎女士和老一辈作家、学者的交往结缘的机会,乃是他人企望不及的。当年她在范用先生的引导下,一一拜访过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黄永玉、艾青、钱锺书、杨绛、李子云……宝岛台湾的殷海光、陈映真,也是作者的文学启蒙者和故友。因此,《半生书缘》以这十二位人物为中心,用题记和图片结构各个时期记述他们的文字。作者整理成书,发现“倏忽已过半生”、“人书俱将老去”,但犹盼这些关于人与书、情与缘的篇章,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和文化的历史见证,一个20世纪民族书写的侧影素描”。
梳理了一下李黎的作品目录(也许尚有遗漏),算是做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吧。李黎曾参加海外钓运,早期作品也投射着家国之思,但由于个人生活的变故,竟使她一变而为寻寻觅觅的伤悼者。她痴痴找寻的,是那逝去的,或不曾得到的美好。那是一个不可能的世界。正如她和骆以军对谈...
评分※原載《破報》復刊767期(2013-06-27) 1970年代初發生於北美的台灣留學生保釣運動,是幾個特殊歷史機遇下的偶合。譬如,60年代末在美西柏克萊的幾位留學生,包括劉大任、郭松棻、李渝等,乃至於數學博士香港人唐文標,見識柏克萊被迫停課,國民軍與大學生在校園內屢屢打成一...
评分※原載《破報》復刊767期(2013-06-27) 1970年代初發生於北美的台灣留學生保釣運動,是幾個特殊歷史機遇下的偶合。譬如,60年代末在美西柏克萊的幾位留學生,包括劉大任、郭松棻、李渝等,乃至於數學博士香港人唐文標,見識柏克萊被迫停課,國民軍與大學生在校園內屢屢打成一...
评分作家李黎出生于大陆、生长在台湾,后旅居美国,如此的历程虽属个人经历,但这一时段对于现代中国而言,极具历史幽深的意味。大江大海的一九四九,是政治局势的分界线,亦将中国现代文学截然断开,在海峡两岸有异曲同工之处境,这一边封杀、禁制一批作家与作品,那一边亦封杀...
评分作家李黎出生于大陆、生长在台湾,后旅居美国,如此的历程虽属个人经历,但这一时段对于现代中国而言,极具历史幽深的意味。大江大海的一九四九,是政治局势的分界线,亦将中国现代文学截然断开,在海峡两岸有异曲同工之处境,这一边封杀、禁制一批作家与作品,那一边亦封杀...
基本可以说是“注水书”,初高中生看看还行。以后大概要改掉喜欢网购的习惯、回国的时候多逛逛书店先翻看再购买了。
评分对钱钟书和矛盾的描写印象深刻
评分这些作家被访问时说的话,还真像是“出土文物”啊。。
评分对钱钟书和矛盾的描写印象深刻
评分如果这本书刚出版的八十年代(?)或许会给更高评价吧,不过书中人物通过各方面了解比书中内容深入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