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第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以非洲为主题的纪实作品,作者以东非国家乌干达为落脚点,对数十位旅居非洲的华人和非洲本土的文化精英进行了大量深入、扎实的采访,并选取了三个人物(创业者、打工者、商界成功人士)重点介绍,力图为中国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非洲。
中国和非洲这两种既相互抱拥又彼此陌生的文明,在“如胶似漆”中,混杂着误读与曲解。当中国人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东方古国与神秘大陆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读完常江老师这本书后,我对非洲的风土人情也有了更“接地气”的了解。书中用鲜活的人物事例去打破读者对非洲的刻板形象和固有成见,冲出中西二元对立框架去观察阐释问题,能看出老师透过文字的野心。可是弊病也很明显,就是“那又怎样”的困境。人们也常凭借脑中的简单想象,...
评分读完常江老师这本书后,我对非洲的风土人情也有了更“接地气”的了解。书中用鲜活的人物事例去打破读者对非洲的刻板形象和固有成见,冲出中西二元对立框架去观察阐释问题,能看出老师透过文字的野心。可是弊病也很明显,就是“那又怎样”的困境。人们也常凭借脑中的简单想象,...
评分太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同时又兼顾学理性的一本书,像小说一样天然烂漫,又总能在翻阅的过程中让人忍不住思考,实乃老少咸宜,居家必备的一本好书~ ^_^ 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非洲的印象,大概仅限于主流媒体传达的,或者道听途说的一种刻板印象,提到非洲,或许很多...
评分当我第一次坐在书桌前开始看《再见巴别塔:当中国遇上非洲》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这本书所带给我的阅读的快感远远超过我的预期。我一口气看了一半,完全不想中断,而且是边看边思考。中国人在非洲的现状、非洲人的性格和国民特征、中国人和非洲人对彼此的印象、中...
评分当我第一次坐在书桌前开始看《再见巴别塔:当中国遇上非洲》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这本书所带给我的阅读的快感远远超过我的预期。我一口气看了一半,完全不想中断,而且是边看边思考。中国人在非洲的现状、非洲人的性格和国民特征、中国人和非洲人对彼此的印象、中...
在跟师哥的交流会后立即把这本书捧在手上阅读。关于非洲,可能是国际新闻从业人员、从事与非洲有关贸易或政府人员,还有是那些为异国纷呈文化好奇的人会有所关注。对于真实的非洲,我们知之甚少,连研究非洲问题和驻扎在非洲的两位作者竟也有这般感受。中非的相互了解,不仅有语言和肤色的障碍,更有相互看似包容实则十分封闭的思维方式,双方都不愿跳出自己的文化框架去尽情享受对方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回想起在老家的其中一个家的附近,遍布了前去批发小商品的黑人,中国跟他们的接触仅限于买卖交易中的讨价还价,在路上、在公交上,由于肤色建立起了无形的隔离墙,或许在非洲,中国人也是这般类似的待遇。但是,越来越多关注这个话题和领域的人一直在努力,希望这个巴别塔,终有一天能够重新“开工”。
评分用一个文化体系的标准去评判令一文化体系是不公平的,并且所有和谐的文化交流都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共生共长。
评分是的。人总是倾向于只听自己愿意听的,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于是我常常觉得,即使是在同一个文化中间,指望对方完全get你想要传递的信息,这种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误解的对象,甚至包括误解本身”。
评分引用scott的评价“very honest”。这本书以文化为切口进行观察与一定程度的批判,读来最令我欣赏的点在于作者既没有草率的给出中非文化隔阂的原因与解决,也没有盲目对于中非文化交流前景持乐观情绪。我想,无论是非洲发展还是中非交流这样复杂的题目面前,保持谦卑的态度呈现基本事实,思考但不妄下结论的态度是必须且值得尊重的。
评分是的。人总是倾向于只听自己愿意听的,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于是我常常觉得,即使是在同一个文化中间,指望对方完全get你想要传递的信息,这种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误解的对象,甚至包括误解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