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影视传媒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199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0年获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2001年获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得“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被评为2006年品牌中国年度人物之一,2007年获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所讲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006年10月以来,于丹教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解读《论语》和《庄子》,社会反响强烈。2007年国庆期间,在中央三套“文化访谈录”连续七天播出《于丹•游园惊梦》,再次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主要内容:在于丹看来,昆曲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于丹说:“我喜欢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叫作‘昆曲’。”她认为,昆曲那种细腻、婉转、精致、唯美的特点,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元素”,进入当下的时尚生活。比如,我们现在流行一种“慢活”的生活方式,所谓“慢活”,“它是指我们每天可以做一些从容舒缓的运动,比如说打打太极拳,练练瑜伽;过一过环保的生活,能够节约能源,能够有大段悠闲的时间与家人、与朋友分享。所有这些健康从容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慢活”的例子和元素,在昆曲中,触目皆是。于丹还强调了“过程”的重要。《牡丹亭》中,杜丽娘因为梦中遇到俊逸书生柳梦梅而情不能自已,醒来后要去“寻梦”,并因梦而亡又因梦而生。我们往往要问:这种追寻有什么结果?这种投入是否值得?于丹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爱的过程。过程关乎人心,不仅体现一种意愿,而且体现一种能力。能够享受过程,也就是能够享受人生。
朋友是搞戏剧的,他送了我一本于丹的《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和一套青春版《牡丹亭》的DVD。为此我暗想,读完后写篇读后感,为聪慧的于丹,为他的赠书之谊。 昆曲我是知道的。作为苏州人,小学三年级就接触到了。那时正有苏昆剧团到学校招生,平日里听的只是弦索...
评分真的很喜欢这本书,看第二遍了。依然久久沉静在昆曲的韵律之中。 第一遍看时,可能更偏爱于丹的文字,偏爱《牡丹亭》,那“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的美景,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
评分近来刚开始读《艺术:让人成为人》。里面第一章的要旨,就是告诉你,为什么通过艺术会让你觉得不孤单。因为无论你有怎样的心绪,曾经活过的人、正在活着的其他人,都有过。通过艺术的各种形式,他们与你融通。 融通一旦开始,你便不只是你,你的悲伤与快乐,同更广大的悲伤和快...
评分情字伤人,昆曲似乎是一个美丽的梦幻,感情会有欺骗和蒙蔽,也会有真挚和倾心,重要的是什么,是最终还可以坐在一起,看孩子戏耍,看落叶飞舞,看彩霞满天 爱情到底是不是一份奢享。我想不是,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内心的坚定才是不迷失的根本。
评分朋友是搞戏剧的,他送了我一本于丹的《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和一套青春版《牡丹亭》的DVD。为此我暗想,读完后写篇读后感,为聪慧的于丹,为他的赠书之谊。 昆曲我是知道的。作为苏州人,小学三年级就接触到了。那时正有苏昆剧团到学校招生,平日里听的只是弦索...
这是种慢生活。
评分我只是看到这样蛮式疙瘩的人讲昆曲就觉得不寒而栗。。
评分重新认识了于丹
评分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
评分重新认识了于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