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伯克莱(1893-1971)
推理小说史上的先知。1922年,他开始创作高水准的古典推理小说,并一手创建了著名的“侦探俱乐部”。在古典推理大行其道之时,伯克莱反而预测:“纯粹以解谜为主,重视情节却忽略人物塑造、缺乏文风和幽默感的传统推理小说时日不多。未来的推理小说,心理成分在吸引读者方面将超过数学成分。”而今,这一预言自是全部命中。1939年,伯克莱宣布停止推理小说的创作,但依然活跃于评论界,直至1971年去世。
一位先生在他经常流连的私人俱乐部里,得到一盒别人寄给他朋友的巧克力,他带回家之后,他的太太吃了巧克力却被毒死了(包着酒的巧克力里被巧妙的换了毒药)。这是谁下的手?为了什么?目标是要谋杀那位收到包裹的朋友,或者是死者的先生,还是死者她本人?受害人之死是意外的牵连,还是蓄意的规画?又如何可能规画?警方侦办这个奇特的案件,立刻陷入了胶着,毫无线索与头绪,不得不求助于一个由各种爱好推理艺术人士组成的业余社团「犯罪圈」(Crime Circle)来帮助查案,不料其中六位推理小说迷竟分别找出六个完美的推理结论来;六个不同结论都能有效解释案情,也就是都能合逻辑地「破案」,但事实真相只能有一个,哪一个推理才是真相?或者都不是,事实另有面貌?
读这本《毒巧克力命案》的前半本时,我不止一次想起了东野圭吾的《超·杀人事件》,感觉二者都是对侦探小说的一种颠覆,前者是理论或方法论上的颠覆,后者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颠覆。 毒巧克力命案前半本是对演绎法、归纳法这些纯理论推理的颠覆,核心论点正像笠井洁在《再见,...
评分 评分 评分批评这本书的人实际上没有看到这个书的真正价值。 1930年侦探小说进入黄金时代,辉煌了半个多世纪,几千名创造者绞尽脑汁构造着各种谜题。创造思想逐渐枯竭走到尽头,穷尽了人类可以想到的一切诡计。柏克莱的这部小说囊括了过去黄金时代古典小说的最常见的诡计类型。它们身上的...
评分开放式结局让人意犹未尽,最后一位的讲解貌似集百家大成,却显得苍白无力。 不同侦探从各自擅长的角度出发分析案件,一层推翻另一层,层层推进,这不同于我们往日所看的推理小说,更像是日常真实的案件:琐碎的线索,或有用或无用,不同的方向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案六破,经典中的经典
评分我真是相当厌恶英国小说了,相当厌恶= =
评分没有所谓的一案六破,只有关于同一件毒杀案的六种推理,案情的线索是通过前面4个人的陈词中层层递进逐步呈现的,所以前4个人的推理基本都是明显的炮灰,从第五个人开始读者才基本掌握了足以向“真相”靠拢的所有信息。 最后一个人集前人之大成的推理,的确达到了推理小说追求的意外性,也的确是作者给出的线索明显指出的方向,可是仔细推敲起来,也是建立在很多猜测和偶然上面,可操作性极低。 然而这样的开放式结局,其实正是作者的本意。现实生活中的案子,每一项证据每一条线索的背后都有着无限的可能,绝不可能如推理小说中根据作者既定的结局唯一确定。所以现实中的案子侦破更接近于CSI,依靠DNA指纹匹配等科学手段,而不是逻辑推理。
评分Ebook
评分极其经典的多重解答+不可能真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