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一月》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西京一延安間”有8篇通訊,敘述“中外記者西北訪問團”從西安經山西入延安的沿途見聞,並配兩幅木刻;第二部分“延安一月”有39篇通訊,報道其在延安對各種人物、組織和事件的觀察和采訪,並配10幅反映延安生活場景的木刻。陳銘德、張恨水分彆為之撰寫瞭序言。1993年新民晚報社再版。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周恩來稱之為“中國記者寫的《西行漫記》”,但說實話,與斯諾一書比,論生動視野判斷力都有不小差距。1944年,日本侵略軍敗局已定,國際反法西斯戰綫開始全綫反攻,美英同盟軍準備在我國沿海登陸,國民黨軍卻在遠在中西部山區,能夠接應盟軍的隻有八路軍、新四軍和廣大民兵。同盟軍十分希望中國國共兩黨配閤其奪取最後勝利。為緩和、調整國共關係,駐重慶的外國記者團發起訪問延安的倡議,立時得到中共方麵的歡迎,國民黨為形勢所迫不得不錶示同意。中外記者訪問團自1944年5月17日啓程,6月9日到延安,7月2日結束采訪活動,共21人,趙超構為《新民報》主,國民黨當局設置重重限製,明令“隻參觀不報道”,而由中央社擺齣壟斷統稿的架勢,趙超構在離開延安後,撰寫瞭十多萬字的《延安一月》,在重慶和成都的《新民報》連載,引起轟動。
评分以一個自由主義者、新聞記者、國民的立場麵對重慶的審查所記錄下的整風後的1944年6、7月的延安,舊的風景已不易看到,新的世界的輪廓已頗為清晰。(記錄不隻有畫麵,也包括聲音)
评分一個國統區記者參觀完整風後的延安的所思所想。趙超構思想真敏銳,觀察到延安女性從傢庭走嚮組織,不過是從一種不自由走嚮另一種不自由,即從婚姻走嚮群眾;對整風後延安知識分子的觀察也足夠到位,緊張氣氛與眾人噤聲;魯迅式雜文在延安的命運,顯示文藝政策的趨勢;對延安通俗文學的“估價”思索……看到後記,我纔發現作者一直活到瞭九十年代,我十分好奇他在1949年後會不會想起他在延安的觀察所得?!
评分草草一翻,是很值得一讀的。
评分新民報主筆,新民晚報老社長,1945年齣版。這位老記者不僅文字好,而且眼光太毒辣,下筆太精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