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石油属性及安全 1.2.2 石油价格 1.2.3 石油市场结构 1.2.4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1.2.5 文献综合述评及本书视角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分析的逻辑框架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之处 1.4 框架结构 1.4.1 本书观点 1.4.2 主要概念界定 1.4.3 内容安排第二章 中国石油产业结构、行为与绩效 2.1 市场结构 2.1.1 集中度 2.1.2 企业规模 2.1.3 进入壁垒 2.2 企业行为:产业竞争态势的辨明 2.2.1 伯川德悖论与产业链上游的竞争不足 2.2.2 产业链中、下游的非理性竞争 2.3 绩效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2.3.1 影响因素 2.3.2 指标评价 2.4 本章小结第三章 体制变迁及效率:中国石油产业组织演进 3.1 变迁过程与博弈 3.1.1 集中管理体制下的国有垄断时期(1949~1982) 3.1.2 “三分四统”体制下的“寡占时期”(1982~1998) 3.1.3 产业大重组后新的“寡占时期”(1998年至今) 3.2 变迁效率 3.2.1 基本模型 3.2.2 效率分析 3.3 本章小结第四章 产业特性、结构选择与寡占效率:一个分析框架 4.1 石油产业技术经济特性 4.1.1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4.1.2 风险性 4.1.3 技术密集 4.1.4 部分竞争性 4.2 竞争性垄断——寡占结构选择 4.3 寡占效率 4.3.1 完全竞争均衡的非现实性及有效竞争理论的提出 4.3.2 寡占与有效竞争 4.3.3 寡占竞争均衡的效率 4.3.4 寡占竞争均衡的稳定性 4.3.5 勾结自律性的经济学分析 4.4 世界石油产业组织演进实证 4.4.1 产业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 4.4.2 世界石油产业演进历程 4.4.3 启示 4.5 本章小结第五章 中国石油产业规制内生性 5.1 市场结构内生性 5.1.1 潜在的寡占市场失灵 5.1.2 包含政府税收影响的古诺模型 5.1.3 政府规制的寡占竞争模型 5.2 产业属性内生性 5.2.1 产业战略性的计量检验 5.2.2 产业的部分自然垄断属性 5.2.3 “马歇尔冲突缓冲区”理论对问题的再认识 5.4 本章小结第六章 制度比较:美欧石油产业规制经验 6.1 美国政府对石油产业的规制 6.1.1 资源占有及规制主体 6.1.2 规制依据及环节 6.2 英国政府油气产业规制改革 6.2.1 规制主体及依据 6.2.2 改革经验 6.3 加拿大政府对石油产业的规制 6.3.1 规制主体及立法 6.3.2 规制内容 6.4 启示 6.5 本章小结第七章 路径选择:中国石油产业规制改革 7.1 规制现状描述:规制主体及职能 7.2 存在的问题:规制效果评价 7.2.1 非公平竞争 7.2.2 政企不分 7.2.3 缺乏完整的规制法律框架 7.3俘获与合谋:现行规制体制剖析 7.3.1 施蒂格勒的观点 7.3.2 佩尔兹曼模型 7.3.3 贝克尔模型 7.3.4 博弈分析 7.4 “油荒”:规制失灵的见证 7.5 改革路径 7.5.1 规制目标 7.5.2 规制依据 7.5.3 规制主体 7.5.4 规制内容 7.6 本章小结结论及引申参考文献后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