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爵士(1932-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2年出生于特里尼达岛上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53年取得学位后迁居伦敦,任职英国广播公司,1957年以《神秘按摩师》正式开始写作生涯。 奈保尔的作品以小说和游记为主,两者均获高度评价。代表作有:《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河湾》、《印度三部曲》等。 在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之前,奈何尔已收获无数荣誉,如英国最富声望的布克奖、毛姆小说奖、莱思纪念奖、霍桑登奖等。1993年,获颁第一届大卫・柯恩英国文学奖,该奖旨在表扬“尚在人世的英国作家一生的成就”。 1990年,奈保尔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
In 1964 V.S. Naipaul published "An Area of Darkness", his semi-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a year in India. Two visits later, prompted by the Emergency of 1975, he came to write "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 in which he casts a more analytical eye over Indian attitudes. In this work, he recapitulates and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feelings that the vast, mysterious and agonised continent has previously aroused in him. What he sees and what he hears - evoked so superbly and vividly in this book - only reinforce in him his conviction that India, wounded by a thousand years of foreign rule, has not yet found an ideology of regeneration. 'A devastating work' - "The Times". 'Brilliant' - "Spectator".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印度:受伤的文明
1975年,甘地夫人宣布印度进入“紧急状态”,关闭国会,对媒体严厉审查,一时间印度政局激荡,奈保尔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再次进入印度,写下了这本游记。 在写于1990年的第三本游记《百万叛变的今天》中,奈保尔大量记录了与各个阶层人士的交谈对话,自身更多的是作为一...
评分读《受伤的文明(印度)》有感 The untouchable in India (Who struggle to get rid of Karma that always torture them) 印度的不可接触者--------终其一生赎救原罪业障的边缘人 很久以前读梅塔的《孟买得失》:贫民的木棚架设在铁轨旁,年幼的孩子从床板爬下来,几乎就滚到铁...
评分奈保尔在印度的游历注定不只是看看风景。作为印度裔作家,他在远离印度的英国殖民地特里尼达长大,后求学于英国。他说印度:"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 本书中,奈保尔展现了自己深刻的洞察力。正如他所言:“人若不能观察,他们就没有观念;...
评分印度三部曲》第一部是幽暗帝国,作者是20多岁的青年,有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样子。赶上了1962年的中印战争,彻底把那种年轻人的自大击碎。 1975年的时候,人到中年,社会经验比较丰富,而且那个时候东西方社会都不是比较乐观,作者选择了个最悲观的年代回到了印度,简简单单的...
评分奈保尔毒舌会让被描述者反感,但又让读者佩服他敏锐感受力与观察力,准确描述会让人迅速熟络一块陌生大陆与一段古老文明。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生命过程就是自我发现之旅,而国家自我认识更难,国家这一复杂聚合体在自我发现中常常止于简单词汇的抽象描述,简化认识会让生活...
折服于奈保尔的语言。
评分折服于奈保尔的语言。
评分折服于奈保尔的语言。
评分折服于奈保尔的语言。
评分折服于奈保尔的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