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前言(程裕淇、陳剋強)
緒論(瀋永和)
第一節 中國自然地理
一、地勢輪廓
二、山川展布
三、自然分區與發育特徵
第二節 中國地質科學的曆史迴顧與發展
一、中國古代有關地質科學的實踐和論述
二、中國現代地質科學的發展
三、中國的地質工作程度和基礎地質科學的研究現狀
第三節 中國區域地質近年取得的新進展
一、地層方麵
二、岩漿岩方麵
三、變質岩方麵
四、大地構造方麵
第四節 《中國區域地質概論》編寫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主導思想和基本觀點
二、關於若乾基礎地質問題的處理
三、關於區域劃分
第五節 中國區域地質的基礎和問題
一、地層層序
二、岩漿岩分布
三、地質構造概要
第一章 天山―興安地區區域地質特徵(張良臣、周慶仁、趙國龍)
導言
第一節 地層(周慶仁)
一、太古宇
二、元古宇
(一)下元古界
(二)中元古界和上元古界下部
(三)上元古界上部――震旦係
三、下古生界
(一)寒武係
(二)奧陶係
(三)誌留係
四、上古生界
(一)泥盆係
(二)石炭係
(三)二疊係
五、中生界
(一)三疊係
(二)侏羅係
(三)白堊係
六、新生界
(一)第三係
(二)第四係
第二節 岩漿岩與岩漿作用(趙國龍)
一、前呂梁期
二、呂梁期
三、四堡期
四、晉寜―震旦期(晚元古期)
五、加裏東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六、華力西早、中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七、華力西晚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八、印支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九、燕山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十、喜馬拉雅期
十一、岩漿活動和演化規律
第三節 變質岩係和變質岩帶
一、各變質期變質岩係
(一)晚太古代變質期變質岩係
(二)早元古代變質期變質岩係
(三)中晚元古代變質期變質岩係
(四)早古生代變質期變質岩係
(五)晚古生代變質期變質岩係
(六)中生代變質期變質岩係
二、主要變質單元及其特徵
(一)阿爾泰古生代變質地帶
(二)中天山中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變質地帶
(三)溫都爾廟早古生代變質地帶
(四)佳木斯變質地帶
三、主要藍閃片岩帶及其地質特徵
(一)唐巴勒藍閃片岩帶
(二)哈爾剋藍閃片岩帶
(三)二道井早古生代藍閃片岩帶
(四)溫都爾廟早古生代藍閃片岩帶
(五)依蘭―牡丹江中元古代藍閃片岩帶
第四節 地質構造(張良臣)
一、深部構造與超岩石圈斷裂
(一)深部構造格局
(二)超岩石圈、岩石圈斷裂
二、古闆塊構造遺跡
(一)蛇綠岩套
(二)低壓高溫、中高壓低溫變質帶
(三)混雜岩
三、構造單元特徵
(一)西伯利亞闆塊
(二)塔裏木―華北闆塊
(三)锡霍特褶皺帶
第五節 地質發展史(張良臣)
一、大陸基底形成演化大階段
二、古亞洲洋陸緣增生演化大階段
三、濱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和陸內斷塊升降大階段
結語
第二章 塔裏木―華北地區區域地質特徵
導言
第一節 地層
一、前寒武係
(一)華北區
1太古宇
(1)陰山―燕山區 (2)遼寜―吉南區 (3)呂梁山―五颱山―太行山區
(4)秦嶺東段北坡 (5)魯西―膠東區 (6)蚌埠―淮南區 (7)阿拉善區
2.元古宇
(1)下元古界 (2)中元古界、上元古界下部 (3)上元古界上部
(二)塔裏木區
1.早前寒武係
2.晚前寒武係
二、古生界(楊忠傑)
(一)寒武係(華北區、塔裏木區)
(二)奧陶係(華北區、塔裏木區)
(三)誌留係
(四)泥盆係
(五)石炭係(華北區、賀蘭山區、塔裏木區)
(六)二疊係(華北區、塔裏木區)
三、中生界
(一)三疊係(華北區、塔裏木區)
(二)侏羅係(穩定型沉積、過渡型沉積)
(三)白堊係(穩定型沉積、過渡型沉積)
四、新生界
(一)第三係(陸相沉積、海相沉積)
(二)第四係
五、中元古代及以後的沉積作用特點
(一)沉積盆地及沉積相組
(二)沉積環境與沉積組閤
(三)沉積作用某些特點及演化規律
第二節 岩漿岩與岩漿作用
一、前呂梁期
(一)早期岩漿巨鏇迴
(二)晚期岩漿巨鏇迴
二、呂梁期
三、四堡期
四、晉寜期
五、震旦期
六、加裏東期
七、華力西期
八、印支期
九、燕山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十、喜馬拉雅期
第三節 變質岩係
一、華北變質岩區(張瑞成)
(一)遷西期變質岩係
(二)阜平期變質岩係
(三)五颱期變質岩係
(四)呂梁期變質岩係
(五)四堡―晉寜期變質岩係
(六)震旦期變質岩係
二、塔裏木變質岩區(王廣平)
(一)晚太古―早元古期變質岩係
(二)早元古晚期變質岩係
(三)中―晚元古期變質岩係
(四)加裏東期變質岩係
三、混閤岩化作用(張瑞成)
第四節 地質構造
一、華北陸塊(王廣平、楊忠傑)
(一)構造階段和構造運動
(二)斷裂組閤及深斷裂
(三)構造單元及其基本特徵
二、塔裏木陸塊(王廣平)
(一)構造階段及構造運動
(二)斷裂組閤
(三)構造單元及其基本特徵
三、問題討論
第五節 地質發展史(曹國權)
一、陸核形成大階段
二、陸塊發生形成大階段
三、陸塊發展大階段
四、濱太平洋、新特提斯發展大階段
結語
第三章 昆侖―秦嶺地區區域地質特徵(尚瑞鈞、陳傢義 勞子強、吳嚮農)
導言
第一節 地層(一、勞子強,二―五、吳嚮農)
一、前寒武係
(一)上太古界
(二)下元古界
(三)中元古界
(四)上元古界
二、下古生界
(一)寒武係
(二)奧陶係
(三)誌留係
三、上古生界
(一)泥盆係
(二)石炭係
(三)二疊係
四、中生界
(一)三疊係
(二)侏羅係
(三)白堊係
五、新生界
(一)第三係
(二)第四係
第二節 岩漿岩與岩漿作用(勞子強)
一、前呂梁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二、呂梁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三、四堡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四、晉寜期
(一)火山岩
(二)侵入岩
五、加裏東期
(一)火山(侵入)岩
(二)花崗岩類
六、華力西期
(一)火山岩
(二)花崗岩類
七、印支期
(一)火山岩
(二)花崗岩類
八 燕山期
(一)火山岩
(二)花崗岩類
九、喜馬拉雅期
十、岩漿活動小結
第三節 區域變質岩係特徵
一、呂梁期變質岩係
二、四堡期或四堡―晉寜期變質岩係
三、晉寜期變質岩係
四、加裏東期變質岩係
五、華力西―印支期變質岩係
六、印支期變質岩係
七、高壓變質岩類特徵
(一)榴輝岩類
(二)藍閃片岩類
八、變質作用小結
第四節 區域地質構造
一、闆塊區劃與構造單元
(一)塔裏木―華北闆塊南部邊緣
(二)華南闆塊北部邊緣
(三)秦嶺―祁連活動帶
(四)古特提斯活動帶
二、構造變形
(一)秦昆結閤帶
(二)昆侖山變形帶
(三)祁連山變形帶
(四)東秦嶺變形帶
(五)大彆山變形帶
三、區域地質構造演化
(一)前長城紀――結晶基底形成階段
(二)長城紀至青白口紀――秦昆海洋形成演化階段
(三)震旦紀至誌留紀――秦祁海洋形成演化階段
(四)泥盆紀至中三疊世――古特提斯洋形成演化階段
(五)晚三疊世至第四紀――濱太平洋、新特提斯疊加改造階段
結語
第四章 川滇青藏地區區域地質特徵
導言
一、地層
二、岩漿岩
三、變質岩係和變質作用
第一節 印度闆塊
一、喜馬拉雅(逆衝)闆片
(一)地層
(二)岩漿岩
(三)變質岩係
(四)構造
二、雅魯藏布江結閤帶及陸緣活動帶
(一)岡底斯陸緣火山弧
(二)日喀則弧前盆地復理石楔
(三)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帶
(四)高壓低溫變質帶――藍閃片岩帶
(五)混雜岩
(六)復理石帶
第二節 藏滇(中間)闆塊
一、岡底斯―騰衝陸緣活動帶
(一)地層
(二)岩漿岩
(三)變質岩係
二、班公錯―怒江結閤帶
三、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陸塊
(一)地層
(二)岩漿岩
(三)變質岩係
四、瀾滄江結閤帶
五、構造
第三節 華南闆塊
一、羌北―昌都―思茅(微)陸塊
(一)地層
(二)岩漿岩
(三)變質岩係
二、金沙江結閤帶
三、鬆潘―甘孜活動帶
(一)地層
(二)岩漿岩
(三)變質岩係
四、構造
第四節 紅河―龍門山推覆帶(被掩蓋瞭的晉寜期闆塊潛沒帶)
第五節 地質構造演化
結語
第五章 華南地區區域地質特徵
導言
第一節 地層
一、上太古―下元古界
二、中元古界
(一)揚子陸塊西、北緣內側
(二)揚子陸塊外緣
三、青白口係
(一)揚子區及江南區
(二)南華區
四、震旦係
(一)揚子區
(二)江南區
(三)南華區
五、寒武係
(一)揚子區
(二)江南區
(三)南華區
(四)瓊南區
六、奧陶係
(一)揚子區
(二)江南區
(三)南華區
(四)瓊南區
七、誌留係
(一)揚子區
(二)南華區
八、泥盆係
九、石炭係
十、二疊係
(一)大陸區
(二)颱灣區
十一、三疊係
十二、侏羅係
(一)西區
(二)東區
十三、白堊係
(一)西區
(二)東區
十、小結
第二節 變質作用的某些演化特徵
一、早前寒武紀時期
二、中、晚元古代時期
三、古生代時期
四、中、新生代時期
第三節 不同時期的藍閃片岩帶
第九章 中國基本構造格局及其演化
導言
第一節 中國地質構造的基本格局
一、闆塊劃分
二、深層構造的輪廓與特徵
(一)深層構造輪廓
(二)穩定陸塊深層構造特徵
(三)活動帶的深層構造特徵
三、中國各構造域的地質構造框架
(一)古亞洲構造域
(二)特提斯構造域
(三)古華夏構造域
(四)濱太平洋構造域
四、斷裂係統及其特徵
(一)斷裂係統
(二)有關斷裂的若乾問題
第二節 中國地質構造演化
一、太古宙
二、元古宙
三、顯生宙
(一)震旦紀至早古生代
(二)晚古生代至三疊紀
(三)中生代至新生代
結語
結束語
圖版說明及圖版
參考文獻
變質礦物代號
人名索引
地質構造及大地構造名詞索引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