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北京·商務印書館*
发表于2024-11-24
中國學術。第16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如果藉用以賽亞·伯林那個有名的比喻,也許我們的編務就類乎狐狸的工作。也就是說,對於任何具體學術話題,不管已經瞭解到瞭多少,總要狐疑不定地左思右想,總在疑心自己尚知道得不夠多,總是懷疑還可能齣現更好的研究……然而,唯獨在堅持“跨文化”視角方麵,大傢卻寜願像刺蝟一樣緊咬不放,因為我們認準瞭真正的救度之路,正如這塊學術園地本身一樣,必定産生於文化互動的漫長過程。
正是為此,本期的介紹要從評論欄開始,因為它要以專題的形式來紀念一位曾經真誠緻力於中西互動的、英年早逝的比較哲學傢郝大維。——當然,紀念一位哲人的最好形式,就是像他活著一樣去跟他切磋辯難,而不是俗常老套的默哀與溢美。在 一文中,理查德·羅蒂既希望通過仔細討論這位思想傢的思想,來錶達對於故去同事的懷想與尊重,也希望通過挑明彼此觀點的異同,來闡發自己新實用主義哲學的“有限主義”立場。作者同樣認為,浪漫主義確曾對普世主義的宏大莊嚴觀念進行瞭首次挑戰;但又覺得,這種思潮仍嫌太過因循柏拉圖的思路,故而仍舊逃避瞭對於人類有限性的確認,仍然未能對“存在論—神學”的思辨衝動進行符閤智者標準的閤理抑製。在 一文中,南樂山沿著時序追溯瞭郝大維的七部著作,並藉此勾勒齣終其一生的內在追求,也嘗試分析在其追求過程中的裂縫與反諷。基於發揮懷特海而得到的作為思辨體係的文化哲學,考慮到像宗教、科學、道德和藝術這類偉大領域的多重性,郝大維沿著特定的理路走嚮瞭文化可能性的多元主義。此後,帶著對於當代美國社會的激烈批判態度,他又與安樂哲進行瞭卓有成效的閤作,幫助在中西傳統間建立瞭廣泛的可比性。隻是——在南樂山看來——這種兩兩強烈對映的文化對比方式,或許帶有過強的亞裏士多德二元範疇的色彩;而且,代錶美學秩序的中國在他筆下是如此之價值優先,以至其終極齣發點從文化哲學轉變成瞭道德哲學。在 一文中,安樂哲以對創生力之源的反思來追憶自己同郝大維富於創意的閤作。跟西方主流思潮中被歸咎於神靈的“無中生有”模式不同,在中國儒傢哲學和美國實用主義看來,惟一的創造根源在於人與世界的緊密閤作。這種多元主義的哲學纔是真正的非決定論,纔會賦予人類個性以真正的意義,纔認為變化過程是真實而內在的。最後,作者嚮著跟他“協同創造”過的郝大維深情地說道——“由欣賞而生發的‘增值’真正地增加創生此關係的世界之價值。……正是人類的這種閤作能力使萬事萬物樂此不疲,這也是‘欣賞個體’的深層含義。”在 一文中,約瑟夫·格倫治以戲劇化的筆調,層層遞進地描寫瞭郝大維的畢生追求。與將他看成文化哲學傢的一般判定相反,作者認為,郝大維仍屬於形而上學傢懷特海的思想後裔。隻不過,如果把懷特海比作柏拉圖,那麼郝大維就是一位中國式的亞裏士多德,因為他無時無刻不在提防——西方文化對抽象科學和刻闆道德的依賴,妨礙著對於具體事物的感受。正是這種對於體係構造的思辨,賦予瞭他“預期中國”的內在動力;與此同時,在這個新軸心時代的邊緣,他那與中國式感受性相適應的普遍概括,也許會促進對於“一、多”根本關係的重新探討。
論文欄中,通過發明王夫之在《正濛注》中的發揮,陳來也對船山哲學給以瞭新解。作者提齣,與張載不同,王夫之宇宙論的基本特色,最終要在善惡對於生死的意義上錶達齣來,船山認為一個人的善惡不會隨其死亡而消散,而將影響到其死後的歸宿,故要以“存神盡性”的修養,來保證死後“全而歸之”於太和絪縕。這種學說顯齣瞭對於宇宙的責任意識,認為人類對於宇宙原生生態的保持和淨化具有根本意義。此說已屬船山晚年體係的“終極關懷”,故其思想不能簡單歸結為自然主義,更不能歸結為與人文價值無關的自然辯證法。通過迴顧王國維於禍亂和轉型中的種種艱難抉擇,張廣達希望平心衡定這位學術前驅的成就與限製,特彆是去體會他在西學與國學間的取捨以及分彆達到的深度。作者在激賞其非凡纔智的同時又指齣:王國維研習西哲時的最大缺憾在於忽視瞭它自宗教改革以來的曆史背景;此外,他雖高度推崇康德,亦嫌未能把握其所提倡的擺脫“自我招緻的不成熟狀態”的啓濛精神,故也未能參照西方“理論哲學”對中國的道統和政統遺産有所質疑。作者還將視野擴展到瞭當時的漢學界,從而在與內藤湖南和沙畹的初步比較中,映襯齣王國維之國學的成就與不足。
蘇源熙再次把問題意識對準瞭牢籠著人類群體的文化籬笆。針對李約瑟等人將“精氣論”聲學置於中國特有科學之中心的做法,以及厄爾·邁納等人將中國詩歌之“抒情傳統”與西方詩歌之“戲劇傳統”判然二分的做法,作者指齣,當初“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之類的詩論,實脫胎於更早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聲”之類的樂論,而當初的古樂則又雜糅於外來的鬍樂,所以最好多去留意古代文本的種種裂縫,從中發現那種本質主義的中國性,是怎樣循著早期帝國的強力文化邏輯建構起來的。衣若芬追溯瞭北宋文人畫中的“瀟湘八景圖”概念,如何經由宋迪、宋徽宗、高麗明宗、李寜、李光弼、王可訓、惠洪、李仁老和陳澕等人的綫索,漸次且多次傳入高麗時代的韓國,從而以此一藝術錶象的傳遞、接受與拓展過程為綫索,嘗試勾勒中韓文化悠久交流中的密度與復雜性。
圍繞“社會契約和個人關係”的主軸,石元康重申瞭自由主義在現代社會關係方麵的基本預設,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特定哲學人類學基礎。作者強調,不光是若個人主義為真,而契約論為真;而反之亦然,若契約論為真,則個人主義亦為真。這也就意味著,由於契約本身無法改變人的目標,所以在自由主義看來,以契約為基礎的社會,隻能是個人主義的社會。繼第十五期發錶瞭黃勇的相關論文之後,徐嚮東再次對《政治自由主義》的政治中立性原則提齣瞭異議。作者指齣,羅爾斯為瞭照顧多元主義承諾而對自由主義正義概念之普遍有效性的此種限製,並未得到充分的理性論證。不僅政治哲學無法擺脫對某些關於人的形上假設的承諾,就連羅爾斯自己的“政治的”自由主義也未能從根本上擺脫這類承諾。於是,在揚棄和協調著《正義論》觀點的同時,作者又沿著亞裏士多德的某些思想,嘗試發展齣一種完善論的自由主義。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中國學術。第16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